荷兰对我国出手后,英国、欧盟和世贸组织也选择跟进,却忽略 3 点

2025 年 10 月,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接管”,理由是国家安全,资产冻结、技术封锁、控制权剥离,一套流程打得快准狠 —— 荷兰经济事务部直接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安世股份(减去 1 股)托管给外部第三方,还暂停了中国籍 CEO 张学政的职务,这是荷兰首次动用《物资供应法》干预中资企业的标志性案例。


紧接着,英国、欧盟、世贸组织也来了个 “你方唱罢我登场”,10 月 15 日,英国宣布制裁 11 家中国企业,理由是 “涉俄”,欧盟正酝酿 “强制技术转让政策”,试图干预市场竞争,世贸组织则受理相关方诉求,要求中国 “调整经济结构”。


看起来像一场协同围堵,但真正推动这一切的,是复杂的外部焦虑与内部失衡。这场风波背后,有三件事被西方集体忽略,这才是整件事的核心门道。


看似强硬的自相矛盾

荷兰这招并非空穴来风,其时间点精准踩在美国升级对华芯片管制之后。路透社披露的荷兰法院裁决文件显示,美国早在 6 月就通过会议施压荷兰,要求安世半导体撤换中国籍 CEO,声称 “更换管理层是获得制裁豁免的必要条件”。


美国 9 月扩大 “实体清单” 范围,将中资控股 50% 以上的子公司纳入限制,荷兰随即启动接管程序,这种节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跨大西洋协同。


英国的跟进更显仓促。其公布的 11 家受制裁企业名单中,多家企业主营业务与俄罗斯无直接关联,制裁理由和口径与美国此前表述高度重合。这种 “复制粘贴” 式操作,暴露了欧洲的深层心结:既不想被美国贴上 “软弱” 的标签,又割舍不下与中国的经贸纽带。


德国工商总会同期发布的报告显示,68% 的德国车企依赖中国市场的零部件供应,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虽存,但高端制造领域的原料依赖度持续攀升。


欧盟酝酿的 “强制技术转让政策” 同样充满矛盾。政策宣称以 “公平竞争” 为目标,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核心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但其出台时机恰好与中国新能源、高端制造产业升级节奏重合。


背后真正的担忧,是欧洲在电动汽车电池、光伏组件等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5 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品牌占比已从去年的 12% 升至 21%,这种差距引发对技术代差的焦虑。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操作逻辑。荷兰用国内法《物资供应法》干预跨境投资,英国借 “涉俄” 名义实施 “长臂管辖”,这些操作看似遵循规则,实则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荷兰对安世的处理方式 “史无前例”,已导致多家国际资本重新评估欧洲营商环境,9 月已有 3 家跨国半导体企业推迟在荷扩产计划。


中国握有供应链命门

西方在施压时,首先忽略了中国在关键资源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稀土这一高频词背后,是无可替代的产业根基 —— 全球 17 种稀土元素中,中国不仅控制着 85% 的精炼产能,更掌握着分离提纯的核心工艺。2025 年新规实施后,中国将所有稀土元素纳入监管,管控范围还延伸到 “含有中国技术成分” 的境外加工产品。


这对荷兰、欧盟的高端制造构成直接制约。ASML 光刻机的镜头校准组件需用到镝元素,欧洲动力电池企业每生产 1GWh 电池约消耗 200 吨稀土磁材,甚至医疗设备中的高精度核磁共振仪,其核心磁性元件也依赖中国供应的钕铁硼材料。


除稀土外,镁、锰、钴等金属的供应安全同样依赖中国 —— 中国占全球原镁产能的 85%,而镁是航空航天材料的关键成分。


有行业分析测算,若中国收紧这类资源出口,欧洲半导体制造成本将上涨 35% 以上,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可能增加 28%。这种影响并非理论推演,2024 年中国对稀土加工技术实施临时管制时,德国大众就曾因磁材短缺暂停部分电动车生产线。


中国并未采取 “一刀切” 管控,而是建立起 “申请 - 审批 - 溯源” 的规范体系,这种调整既是风险防控,更是对供应链规则的主动塑造。


成熟系统的反制机制

外部观察者常将中国的应对等同于 “情绪驱动的临时反应”,却忽略了其背后制度化的反制体系。安世事件发生后,中国并未急于表态,而是精准出击 —— 安世半导体的封装测试环节有 60% 依赖中国内地工厂,中国在芯片封装材料出口环节实施合规核查,直接影响其产能释放节奏。这种 “精准点穴” 式应对,避免了全面对抗,却直击对方要害。


支撑这种操作的是完善的法律工具箱。《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稀土管理条例》形成有机整体,并非简单叠加使用。


例如,《出口管制法》中的 “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理” 条款,可对安世这类企业实施定向管控;《反外国制裁法》则为应对英国的制裁提供法律依据。商务部在回应中明确表示,所有措施均 “依法依规”,这种表述传递出清晰信号:应对行动有章可循、可进可退。


这种机制化能力已历经实践检验。2024 年美国制裁中国光伏企业时,中国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进行反制,同时调整多晶硅出口标准,最终促使美方放宽限制。此次应对安世事件,从政策出台到落地执行仅用 48 小时,显示出这套体系的高效响应能力。


内在市场的自稳定能力

西方试图用 “市场准入” 施压,本质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的自稳定能力。欧盟认为中国会为了进入欧洲市场妥协技术转让,却忽略一个关键数据:2025 年 9 月,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出口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 59%,中国市场的内生动力已足够强劲。


这种韧性来自三重支撑。消费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 4 亿,2025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80 万辆,占全球总量的 60%,本土市场足以支撑产业迭代;产业端,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2025 年国内芯片自给率预计突破 28%,较三年前提升 12 个百分点;政策端,宏观调控精准发力,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 7.2%,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这种自洽的内循环系统,让中国在贸易博弈中拥有更大底气。德国宝马集团已宣布将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枢纽,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占其全球总产能的 45%,这些布局都源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认可。外交部那句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并非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市场韧性的理性表态。


旧秩序与新动能的碰撞

从安世事件到英方制裁,再到欧盟新规酝酿,这些行动串联起一幅 “旧规则在裂缝中挣扎” 的画面。西方的焦虑,本质是旧有技术霸权与产业优势受到冲击后的应激反应,他们试图用行政手段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却忽略了中国的供应链根基、机制化应对能力与市场韧性。


中国的崛起不是单一技术的突围,而是产业链、治理体系与市场结构的系统升级。荷兰接管安世虽能暂时干预企业控制权,却无法改变中国在稀土精炼、封装测试等环节的不可替代性;欧盟的政策酝酿虽能制造舆论压力,却挡不住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这场博弈的核心,不是谁能压制谁,而是谁更能适应全球产业格局的新变化。被忽略的三点,恰恰是中国长期积累的战略能力,也是未来全球产业规则重构的关键变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网:《幕后细节披露!涉半导体企业,美国被爆曾施压荷兰更换中国 CEO》
http://m.toutiao.com/group/7561592569986023978/?upstream_biz=doubao

环球网:《荷兰强管中资企业引连锁反应 欧洲商界担忧投资环境恶化》
http://m.toutiao.com/group/7562189432453642276/?upstream_biz=doubao

商务部官网:《2025 年 1-9 月我国进出口情况》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v/202510/20251003436692.shtml

观察者网:《中国稀土新规落地:17 种元素全管控 覆盖境外加工产品》
http://m.toutiao.com/group/7561987654325686286/?upstream_biz=doubao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世贸组织   荷兰   英国   欧盟   出手   我国   中国   欧洲   稀土   美国   半导体   中国市场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