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乌桥曾经是“汕头工业岛”

乌桥曾经是“汕头工业岛”

  乌桥一角 陈成人 提供

  ■ 陈成人

  工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汕头是中国沿海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而乌桥曾经是“汕头工业岛”。

  乌桥被指定为办工业的地域由来已久,早在1925年出版的《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就有汕头市政当局把乌桥片区规划为工业用地区域的记载。

  地理位置优越成办工业好地方

  乌桥岛地处老市区,位于韩江支流梅溪下游地区,西至石篱尾,南临韩江,北靠厦岭港,在韩江、厦岭港之间,四面环水。由乌桥、光华桥、廻澜桥和解放桥4座桥连接老市区内。岛内面积0.6平方公里。

  在地图上可以看出北堤旁路、二马路、北海旁路等三条横向的道路,与纵向的同济直路、同济三直路、火车路交错,这“三横三纵”的主干道构成乌桥岛的基本格局,而北堤旁路、北海旁路和石篱尾,堤岸环绕,把整个乌桥岛连成一体,通过桥梁和市区紧紧相连。

  这座小岛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是汕头工业的主要集聚地,汕头罐头厂、汕头地区茶厂、汕头电池厂,还有塑料一厂、塑料六厂、塑料七厂、织布二厂、五金机械修造厂、五金建材厂、制钉厂、食品厂(沙茶厂)、第二食品厂、酱油厂、面粉厂、保险粉厂、耐火砖厂、草席厂、毛巾厂、腊味厂、甜料厂、渔业用品厂、日用化工厂、橡胶制品厂、袋类包装厂、吉祥船舶修配厂等均在此设立,鼎盛时期岛内共有60多家工厂同时生产。生产领域涉及食品、五金、机电、塑料、化工、日用品等,除了大部分国营的工厂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街道生产组等。可以说,乌桥岛在当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工业岛。

  之所以成为办工业的好地方,主要是得益于乌桥地理位置四面环水,水运便利的优势。由于陆运交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未普及,大宗商品仍以水路运输为主。工业生产所需的材料,无论是原材料或者是其他货物的运输都颇为方便。也正是由于水运便利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前,除了办工厂外,好多货栈堆场也都建在乌桥。

  据汕头建设志记载:“1933年,乌桥一带有太古洋行元兴货栈80余处,有怡和洋行货栈堆场53处,有其他如大安栈、潮安栈、宏瑞栈、东丰栈等栈房70处之多。乌桥大片土地皆为出口商腌制咸杂场所,土产山货堆积如山。”新中国成立后,相当多的闲置栈房转办工业,成为办工业的好地方。

  许多知名品牌都有乌桥印记

  乌桥产品曾经代表“汕头制造”,许多知名商标都有汕头乌桥的印记,如汕头罐头厂“天坛牌”罐头,汕头酱油厂“狮塔牌”儿童酱油、“珠江桥牌”老抽王,汕头保险粉厂“松柏牌”保险粉,汕头电池厂“夜明牌”干电池、汕头食品厂“迎春楼牌”沙茶酱等。可以说,这座饱经沧桑的小岛曾经为汕头经济繁荣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乌桥岛上最盛名的工厂是汕头罐头厂,汕头罐头厂在上世纪50年代是华南地区有名的罐头厂,工厂主要将汕头本地的各种农产品制作成罐头,再销往至外地。“天坛牌”罐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销海外,成为其时汕头最早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我在几年前曾经采访过汕头罐头厂原厂长陈君明。陈君明是一个老罐头人,他从1954年进汕头罐头厂直至1996年退休,一生都贡献给罐头厂。他说,汕头罐头厂创建于1952年,由市区同化等9家私营罐头企业组成,并随之转为国营企业;厂房建在汕头市乌桥北海旁路62号,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厂初期仅有职工128人,当年生产罐头339吨,完成工业产值70万元。

  生产能力从最初只能生产菠萝、柑片、莲子、皇京白菜、竹笋7个品种发展到130多个品种。1960年,又有汕头远东适口罐头厂并入汕头罐头厂,使罐头厂职工达到1398人。旺季时,还增加大批临时工,如1959年一季度连同临时工全厂职工总数达到6320人。旺季时候,整条北海旁路几乎成了罐头厂的工场、货场,板车、货车进进出出;江边也聚集许多货船,生产场面热火朝天。

  乌桥岛上办厂坚持得最久的是酱油厂,该厂创建于1954年,是汕头最早的国有企业之一。走到今天,依然是地方国营企业,是全市唯一一家生产酱油的国营老厂,名称不变,也没有改制,但生产依然保持正常,真不容易。该厂有几点值得肯定:一是保持发扬了传统制作工艺。酱油厂酱油系列产品以优质大豆、小麦为原料,运用“遵古法制”传统同现代食品科技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包括应用“隧道不同温区移位发酵法”酱油酿造这一国家专利技术,经精制而成。二是品质始终保持,独具潮汕口味。汕头酱油厂林厂长几年前曾经告诉我,做食品实际就是从事良心工程,要对自己的产品——食品的安全负责,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掺杂使假,赚黑心钱。他们生产的酱油,安全、可靠,酱香浓郁,柔和醇厚,回味绵长,适合潮汕人的口味。三是职工队伍稳定,愿意与企业共生存。企业现在实际在岗70多人,相当一部分是退休后返聘而留下来。这部分人对企业有感情,有的从年轻一直干到退休,几乎一生都贡献给酱油事业,愿意与企业共生存。四是消费群体的认可。汕头酱油厂生产的珠江牌、金标、黄标、老抽王酱油均是正宗纯天然酿造,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风味独特,均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于是,还是有市场,基本保持年产1500吨左右的酱油产品,年产值500万元左右,企业基本能够维持产销平衡。

  历史悠久曾代表汕头制造水准

  乌桥岛上的食品厂也坚持到最近才搬迁。汕头市食品厂创建于1952年,由原汕头市同平烈军属辣椒生产组初建而成,并在此基础上于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与多家私营调味小作坊,即陶香、万香、益香、集香、侨香、瑞园、源益、时时香、陈义发、林进成等老商号合营组建成立汕头市同平肉类辣椒生产合作社,沙茶酱生产从此初具规模,至1963年更名为汕头市同平食品综合生产合作社,1969年企业归属市级管理再次更名为汕头市食品厂,直至2004年,企业为了配合国家体制改革,以求得发展壮大,经报请汕头市政府批准,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汕头市食品厂有限公司。至2000年末,食品厂占地面积3887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29万元,在职员工104人。企业从小到大,从一开始为市外贸定点生产“韩江”牌沙茶酱出口创汇,到上世纪70年代自己创立“红星”牌和“迎春楼”牌注册商标加以经营推广,不断壮大生产规模,使企业成为目前“潮汕特产”——沙茶酱全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是潮汕地区沙茶酱生产的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高达5000吨以上,而企业创立“红星”牌和“迎春楼”牌沙茶酱品牌,从杨哲波(原老“陶香”商号创始人)精湛的手艺和严谨的配方一代一代传承演变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打造和结合当代科学管理及精心耕耘,产品品牌已久负盛名。“红星”牌沙茶酱于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出口产品”铜牌奖;“迎春楼”牌沙茶酱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别被广东省经济委员会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乌桥岛上的电池厂也久负盛名。该厂创建于1926年,1948年8月,迁厂到汕头市乌桥同济二马路,1954年下半年至1955年7月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汕头盖一电池厂”,生产夜明牌大号、三号,长城牌甲池、组合式乙池等干电池产品。年产量约为800万只。1961年转为地方国营汕头盖一电池厂,1966年工厂改称为地方国营汕头电池厂,当时有职工263人。1978年,厂区面积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372平方米,主要设备增至37台,固定资产原值为84万元,年产值308万元,职工增至348人,年产量为1641万只,税利41万元。

  1980年,工厂建筑面积增加到6922平方米,并增置两条大号电池生产线。固定资产原值为90万元,年产量为2778万只,税利96万元。由于厂区处于市区乌桥居民密集区,厂房狭窄,环境污染大,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1981年,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大学路东侧征用土地25000平方米作为新厂区。1984年,工厂研制的“地球牌”出口电池荣获汕头市“四新”产品一等奖。1990年,工厂生产的“地球牌”、环球牌干电池参加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获得银奖,代表了当时汕头制造的水准。

  乌桥岛上的汕头茶叶加工厂是汕头土产蓄产进出口总公司属下的国营茶叶加工厂,主要是焙制茶叶和堆放出口茶叶的仓库,有几个大的烘干车间在烘烤茶叶,同时还有几个大的仓库。当时加工的茶叶有乌龙茶、单枞、普洱茶、炒茶、浪菜与水仙和绿茶等。在上世纪60年代我曾经在茶叶加工厂做过家属工,主要是拣选茶叶、茶枝,然后分门别类,包装出口。后来,汕头茶厂响应上级的号召转移到“三线”到山区,搬迁到饶平县新丰公社。

  后来,随着汕头办经济特区和陆运交通的改善,乌桥失去办工业的优势,不时有工厂转移到岛外,转移到经济特区。如今,当你沿着北堤旁路慢慢行走乌桥,沿街就可见不少老厂房。这些老厂房,大多已经大门紧闭,只有门口的招牌仿佛还在记录着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在北堤旁路,你远远还能看见一根原保险粉厂用红砖砌成的大烟囱,这支烟囱印证着当年乌桥岛工业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汕头   工业   汕头市   酱油   食品厂   旁路   企业   工厂   茶叶   北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