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路生
当我们提笔书写西夏的历史与文化,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应以何种视野去描绘这个曾经雄踞西北的王朝?答案清晰而坚定:我们必须摒弃任何简化与局限的视角,以更宏阔的时空维度和更深邃的互动关系去完整呈现它。
其一,突破地域的藩篱,还原真实的西夏版图。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西夏”与今日的“宁夏”简单等同。这无疑是对历史的窄化。历史上的西夏帝国,其疆域之广袤远超今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范围,鼎盛时期囊括了今宁夏大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等辽阔区域。这种将西夏强行压缩于现代行政边界内的认知,不仅扭曲了其历史体量与政治军事影响力,更在无形中局限甚至遮蔽了西夏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其作为区域强权的辐射力。书写西夏,首先需要跳出“宁夏中心论”的窠臼,在地图上精准勾勒其真实的、动态的疆域轮廓,理解它作为连接中原、草原、西域的关键枢纽地位。
其二,置于时代洪流,聚焦多元互动,彰显交融本质。西夏绝非孤立的文明单元。它的兴衰存亡,始终与同时期并存的宋、辽(金)、吐蕃、回鹘等政权和民族紧密交织。书写西夏,绝不能忽视它与这些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频繁的经贸往来、深度的文化交流以及时而发生的军事冲突。正是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才能清晰地观察到:西夏政权如何吸收中原的典章制度、儒释文化,又如何保留其党项特色并受到草原文明影响;它如何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又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传播四方。这种深度的互动关系,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特定历史时期最生动、最具体的微观呈现。西夏的历史,恰恰是中华文明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在多元主体碰撞、借鉴、融合中不断演进壮大的有力见证。
而理解这种交融的深厚基础与活力源泉,就不得不聚焦西夏的核心统治区——宁夏。这片土地地处中国北方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天然交汇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迁徙、碰撞、共生的活跃舞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阵地。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回鹘、汉、蒙古、回等众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频繁的互动促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血缘上深度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这种持续的、深入的融合过程,不仅塑造了当地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更重要的是,它极其深刻地培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更高层次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感与内在忠诚度。共同的生存空间、共享的历史记忆、互嵌的社会结构,使得各民族成员很早就超越了单一族群的界限,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脚下这片土地、与更宏大的中华国运紧密相连,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共担的责任感。
正是这种基于深度交融而产生的共同心理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构成了强大的凝聚内核。它使得不同来源的群体能够超越差异,“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历史的风雨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这种千百年来熔铸而成的精神认同与文化基因,为后世在此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乃至为今天宁夏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奠定了最坚实、最深厚的精神和文化基石。
其四,历史关照现实:西夏文化赋能当代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深刻认识和全面呈现真实的西夏历史与文化,对于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现实着力点:
提供“多元一体”的本土化历史实证:西夏作为由党项族主导、多民族共建共享的区域政权,其政治架构(融合蕃汉官制)、文化形态(兼收儒释道、藏传佛教、本土信仰)、经济基础(连接丝路东西贸易)无不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古代样本。深入挖掘和展示这段历史,能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植根本土、触手可及的历史叙事资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从理论阐述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实践,极大增强说服力与认同感。
彰显交融传统,巩固“三交”历史根基:宁夏作为西夏核心区,其“三交”(交往交流交融)传统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有西夏时期党项、汉、藏、回鹘等民族在政治联盟、经济互补、文化互鉴、宗教共存、血缘互通等方面的具体史实支撑。梳理和弘扬这段交融史,能有力证明宁夏地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源远流长、根基深厚,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合法性,并激发各族群众对共同历史家园的自豪感。
活化历史遗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新载体:西夏王陵、佛塔石窟(如拜寺口双塔)、出土文献(如西夏文佛经、法典、契约)、器物艺术等文化遗产,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创新性展示(如博物馆展陈升级、文旅融合项目、数字化传播),能将其转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有力物质载体与情感纽带。让民众在参观体验中,直观感受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明的伟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提炼治理智慧,启迪当代共同体建设:西夏政权在协调内部多元族群关系、处理与周边强大政权关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治理经验与智慧(如灵活的“蕃汉联合”统治、文化的包容性政策)。总结其成败得失,可以为今天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区域和谐、维护国家统一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使示范区建设在汲取历史养分中更具韧性和智慧。
增强地域认同,激发建设主体的历史自觉:当宁夏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脚下这片土地曾是连接四方的西夏文明中心,曾是“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熔炉时,会自然生发出强烈的地域认同与历史使命感。这种认同感能有效转化为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与责任担当,促使各族群众自觉成为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