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让成长遵循规律,但家庭教育的“责任边界”并未收缩——反而更考验家长的认知高度、陪伴质量与协同能力。要实现家庭教育“提质增效”,关键是从“功利补课”转向“科学育心”,从“盯紧成绩”转向“培养内驱”,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知升级:明确“双减”不是“减责任”,是“归位责任”
“双减”减的是重复机械的作业负担、超前超标的校外培训,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从未改变。家长需跳出“唯分数论”的焦虑,理解“双减”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到“人”的培养:不是不用学,而是要“更高效地学、更有温度地成长”。比如,不再逼孩子超前学初中课程(避免因认知不匹配产生挫败感),而是关注孩子“是否喜欢学习、是否会学习”。
二、聚焦核心:培养“底层能力”,而非“短期成绩”
“双减”后,家庭教育的重点应从“补知识”转向“养习惯、育兴趣、强心理”——这些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底层代码”:
• 养习惯:比如让孩子自主整理书包、规划作业时间(小学低年级可从10分钟计划开始),培养“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意识;
• 育兴趣:尊重孩子的爱好(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不要强行换成数学课),兴趣是内驱力的源头,能让孩子在探索中找到“学习的意义”;
• 强心理:当孩子考差或遇到挫折时,少指责“你怎么这么笨”,多问“你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妈妈帮你一起想办法吗?”(像中的案例,孩子改成绩是因为害怕家长批评,谈心后才说出真实想法),帮孩子建立“不怕失败、愿意尝试”的韧性。
三、协同育人:做学校的“合伙人”,而非“旁观者”
“双减”后,学校的课后服务、分层教学是主阵地,家长需主动配合:
• 对接学校:关注学校的教学进度和课后服务内容(比如有的学校有科技社团、体育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