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小编们开始“干煸”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最近预制菜话题在全网引发了热烈讨论,昨天下午选题会一聊到西贝,咱们编辑部直接吵成了两派——有人吐槽“贵还没锅气”,也有记者忙着厘清“预制≠预制菜”,关于餐饮品质和预制边界的讨论,在编辑部就先“吵翻了”。

争论的由头,是对预制菜比较了解的同事先想“正名”:“得先分清,预制和预制菜真不是一回事!”

这话刚落地,就被反驳声顶了回去:“在消费者眼里,吃着像预制的,那它就是预制菜!”

紧接着,对西贝的不满慢慢冒了出来。有编辑直戳核心:“预制菜不是不能有,但得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再说,西贝人均消费超过100元,这个价位的餐厅,就应该现炒现做。”

还有人翻出旧体验:“好几年前我去吃西贝,那菜一点‘锅气’都没有,凭啥卖这么贵?”

更有人盯着细节质疑:“中央厨房我倒不排斥,但听说西蓝花保质期能有2年,这我真接受不了。”

也有记者拿南方餐厅做对比:“南方好多餐厅都是现炒,生意好、味道也地道,不能说不用预制就开不下去了吧?”

甚至有同事聊到自家孩子:“以前孩子总拉着我去西贝排队,现在知道是这样,排那么久吃这个,还不如买盒装的回家做。”

虽然不少同事在说西贝的“问题”,也有同事还是不认同:“餐厅总不能现场杀猪宰牛吧?食材总得有预处理。”

这话立刻被接话:“那也能用冰鲜肉啊!比起冷冻肉,这至少显诚意多了!”

见争论没个完,对预制菜比较了解的同事只好掰开揉碎解释:“按规定,只洗干净、削了皮、切好块,没经过任何烹饪的净菜,不算预制菜;咱们常吃的馒头、糕点、肉夹馍、汉堡、三明治、披萨,也不算;连锁餐厅自己建中央厨房,做净菜、半成品或成品送门店,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也不算预制菜。这些都是有明确说法的。”

可就算解释得清楚,不少同事还是没松口:“就算它不算预制菜,也不能做得这么难吃,还卖这么贵啊!”

说到底,大家的诉求很一致:不管算不算“预制菜”,消费者要的是“物有所值”的味道,还有明明白白的信息。

这场编辑部的争论,其实是消费者和行业认知差异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点出关键:“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这种差异是双方产生认知分歧的根源之一。”

其实餐饮行业对“预制”这事一直很敏感。想贴合消费者对“新鲜”的需求、赢回信任,不少餐厅已经主动“亮家底”:

有的在菜单或店里显眼处标“现炒”“非预制”,直来直去传递信号;有的强调“没中央厨房”“坚持手工做”,用细节拉近距离;近期还有不少餐饮店还开了后厨直播,“晒锅气”成了新卖点。

“我们的鱼都是现杀现做的”“蔬菜今天早上刚拣的”——这些商家的说法,其实都在说明:行业很清楚,消费者排斥预制、青睐新鲜现制。

这场因西贝起的争论,不只是编辑部吵了一架,更把餐饮行业的难题摆到了明面上:中央厨房的“高效”和消费者要的“新鲜现制”,怎么平衡?用透明的信息,化解“预制”和“品质”之间的认知错位,恐怕是所有餐饮品牌都得面对的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消费者   餐厅   编辑部   同事   净菜   厨房   认知   新鲜   记者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