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以“前方超燃”为主题举办了秋季发布会。库克高举着“史上最大飞跃”的旗帜,带着iPhone 17系列正式亮相,包括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四款机型。
从5999元的标准版到17999元的顶配Pro Max,iPhone 17系列刷新了高端手机定价天花板。然而发布会的狂欢并未传导至资本市场,苹果股价当日收跌1.48%,盘后继续下挫。
一面是“史上最贵iPhone”的标签,另一面是资本市场的冷眼旁观,苹果的这场超燃革新,成为了一场关于创新与透支的商业博弈的缩影。
苹果的定价策略从来都是门精密的商业算术。
今年的iPhone 17系列呈现出奇特的定价策略,基础版256GB维持5999元起售,甚至比前代同容量便宜1000元;而新增的Pro Max 2TB版本却直接冲破1.7万元大关,形成了跨度超万元的产品矩阵。
这种“向下保底,向上冲刺”的定价术,可谓把“消费分级”玩到了极致。
对于此次苹果的系列新品,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苹果算是把精准收割玩明白了,从5999到17999,不管你有多少钱,都能找到对应的机型。”
段子虽糙却道出了本质,iphone基础版通过“加量不加价”从128GB起跳升级到256GB,巩固了大众市场,而Pro系列则通过2TB超大存储、8倍光学变焦等专业配置,为高溢价寻找合理性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hone 17系列看似跳跃的价格体系,实则是对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一种应对。
美国对智能手机加征的关税像一柄悬顶之剑,迫使苹果在成本转嫁与市场份额间走钢丝。
据测算,单台iPhone的关税成本增加了80-120美元,而苹果选择了一种极其巧妙的分散策略:将基础款打造成性价比标杆,通过取消128GB版本实现“加量不加价”的消费者心理按摩;同时在Pro Max顶端开辟超高端市场,用2TB版本的溢价来对冲整体成本压力。
这种策略背后是清晰的利润算计。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iPhone 16系列中Pro和Pro Max合计贡献了76.4%的销量,其中Pro Max单品占比近四成。苹果财报显示其净利润率稳定在25%左右,这意味着新增的2TB版本每卖出一台,就能覆盖数十台基础款的关税成本缺口。
“这绝对是iPhone变化最大的一年”,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评价耐人寻味。
对于苹果此次的新品发布,网友们更是吵翻了天,而这背后是对“创新溢价”的集体审视。
支持方强调“一分钱一分货”,认为Pro系列的三颗4800万像素摄像头、VC均热板散热、A19芯片确实带来了实打实的体验提升;批评者则吐槽“挤爆的牙膏依然是牙膏”,认为相比安卓阵营的百瓦快充、卫星通信等突破,iPhone的升级显得保守。
华尔街对这次发布会的反应远比现场观众冷静。苹果股价在发布会后下跌1.6%,市场用脚投票表达了对创新不足的担忧。
当三星已经迭代到第七代折叠屏手机,华为在AI功能上持续突破时,iPhone 17系列主打的“5.6毫米超薄机身”和“4800万像素全镜头”更像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非革命性突破。
不过最具争议的,还是全新的iPhone Air。这款定价7999元、厚度仅5.6毫米的机型被库克称为“iPhone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跃”,但市场并不买账。
分析师预测其年销量上限仅400-500万部,还不及Pro Max单款机型的零头。更致命的是,苹果在发布会上对AI功能的语焉不详,与谷歌Gemini模型的高调展示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其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的战略滞后。
这种创新乏力与价格高企的矛盾在Pro Max 2TB版本上达到顶点。17999元的价格较iPhone 16 Pro Max同配置版本上涨近20%,但除了存储容量提升外,消费者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体验升级。
iPhone 17系列的价格分布,本质上是对消费市场分层的精准切割。
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苹果仍占据65.8%的市场份额,但国产旗舰正在快速侵蚀这一领地。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全球科技产业权力结构的深刻变革。
苹果的高价策略正在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市场消费趋于理性,15%的购机补贴政策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华为等国产厂商通过芯片自主化等技术突破,正在重构“高端=苹果”的固有认知。
随着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苹果的品牌溢价就显得越来越脆弱。
更值得玩味的是苹果的供应链区域化策略。销往美国的iPhone 17主要由印度工厂生产,而中国大陆产区聚焦中国、欧洲等市场,这种“两地分治”的模式既是对关税政策的应对,也暗含着对不同市场的差异化判断。但印度工厂26%-47%的关税税率与良品率问题,让这种策略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
当17999元的价格标签最终敲定,苹果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用户筛选——它不再试图讨好所有消费者,而是聚焦于那些将iPhone视为身份象征的高端群体。这种“舍规模取利润”的转型,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在增长瓶颈下的无奈选择。
库克们或许清楚,17999元不仅是一个价格数字,更是科技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在这个通胀高企、技术迭代放缓的时代,苹果用史上最贵iPhone告诉我们:科技产品的定价逻辑,正在从“创新溢价”悄然转向“身份溢价”。
只是不知道,当创新无法支撑起越来越高的价格时,这场高价游戏还能持续多久?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