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03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每天早上跳跳广场舞,中午做一桌子菜,女儿常说她“活得比上班时还精致”。可最近,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只要吃点东西,不出半小时就觉得肚子胀得像吹了气球似的,有时候还泛酸、打嗝,晚饭更是常常吃不下。刚开始她以为是“食物不合口”,可换来换去症状也没改善。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脾胃功能弱,导致消化不良。
医生还特别提醒她:“饭前这三件事,得牢牢记住,对脾胃不好的人尤其重要。”
很多人一提到“消化不良”,就觉得是吃太多、吃太快的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真正的根源,常常藏在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核心脏腑。脾胃虚弱,就像厨房火小、刀钝,哪怕材料再好,也做不出口感好的菜。现代医学则指出,胃动力不足、消化酶分泌减少,会让胃里的食物停留太久,造成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问题。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2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问题,其中大多数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有关①。
很多人盯着“吃什么”,却忽略了“怎么吃”。其实,饭前的准备,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远远超过你想象。营养师总结,有脾胃病的人,饭前一定要做到这三点:
1.先暖胃,再进食
不少人早上空腹就灌一杯冰牛奶,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咬几口凉面,这样吃饭,就像让胃在“零下五度”里干活。
胃是最怕冷的器官之一。冷饮、寒凉食物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降低消化酶活性,直接削弱消化力。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胃寒疼痛。
建议饭前可以先喝一小杯温水,或者用温热的米汤、红枣水暖暖胃,就像给“发动机”预热,提高“工作效率”。
2.静心坐定,再动筷
有没有发现?急着吃饭、边看手机边吃,吃完容易打嗝、胃胀。其实,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胃肠蠕动。
饭前如果情绪焦躁、身体疲惫,会让消化系统“开工不积极”。营养师建议:饭前先坐下,闭目深呼吸几次,给身体一个“要开始吃饭了”的信号。研究表明,这样的进食仪式感,有助于提升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消化能力②。
3.忌药后立刻吃饭
很多慢性病患者习惯早上空腹吃完药就吃饭,担心胃受刺激。其实,不少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生素)会影响胃酸分泌或胃动力。如果立刻进食,可能引起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加重胃部不适。
正确做法是:按说明服药后间隔15~30分钟再进餐,特别是脾胃功能弱的人,更应注意药食分离,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消化不良和腹胀,虽然是常见小毛病,但反复出现,很可能是脾胃疾病在作祟。
1.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饭后胀满、早饱感、胃部隐痛,经常查不出器质性问题。这类人群常常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导致胃肠运动紊乱。
治疗上以调节胃动力为主,可使用多潘立酮等药物,配合饮食调整和规律作息③。
2.慢性胃炎,长期饮食不规律、油腻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表现为饭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确诊需通过胃镜检查,治疗上依据病因,可采用抗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
3.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这类患者常常饭后就想上厕所,伴有腹部胀痛、排便不尽感。中医认为是“脾虚运化无力”,现代医学则归因于肠道菌群紊乱与肠道敏感性增加。
可通过调节饮食、心理干预、益生菌等方式改善,严重者需正规药物治疗。
想让脾胃好,吃药是一时的,养胃才是长久之道。这里有三条饮食建议,简单有效,适合绝大多数脾胃虚弱人群: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每餐吃七分饱,咀嚼30次以上,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减轻胃负担。
温热软食,避寒凉辛辣:如小米粥、山药泥、南瓜汤等,既养胃又易消化,是脾胃虚弱人群的首选。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夜间是胃肠道修复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抑制胃肠激素分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
正如专家所言:“脾胃病重在调养,急不得,也拖不得。”
脾胃是身体能量的“加工厂”,一旦出问题,整个人都容易“没电”。如果你饭后常常胀气、不消化,不妨先从饭前准备这三件小事做起。
别小看了这几分钟的改变,可能就是你和健康之间的分界线。
参考资料:
① 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4年
②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年
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门诊常见问答手册,2023年出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