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发布】
霞洲矶石碑 纪念泉州先辈治水患
为晋江下游首次有记载的系统治水工程提供实证
日前,鲤城区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新发现晋江近代水利工程重要实物证据——霞洲磯(繁体字,即“矶”)石碑。1927年,泉州名士集海内外人力财力,通过在新桥与浮桥间晋江南岸建石护堤和导水坝(俗称“矶头”)治理水患。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治理晋江下游水患的工程,霞洲矶石碑是为纪念其中霞洲矶头修建完成所立的。
据介绍,该石碑现位于江南街道霞洲社区观音寺篮球场江畔,花岗岩材质,高1.2米,宽0.48米,厚0.2米,正面中间阴刻“霞洲磯”三个大字,两侧分刻“民国十六年重建”和“导水工程董事会立”。
霞洲矶石碑
据《泉州古代科技史话》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名士叶青眼、苏谷南、伍叔畴等人鉴于晋江两岸常有洪水为患,长期以来自浮桥以下,流沙淤积于江心,江流有改道夺顺洲桥而注入晋南之势,建议当局在上游造林固沙,筑库蓄水以治其本,而于下游建堤防洪,筑坝导水以治其标。
因工程浩大,非一时所能立办。乃求其次,倡组新桥溪导水工程董事会,集海内外人力财力,在新桥与浮桥间晋江南岸建石护堤2处、导水坝(俗称“矶头”)4处,导引水流入新桥故道,以利宣泄而轻洪害。工程于是年春开工,耗用石料4万余立方米,历4年竣工。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治理晋江下游水患的工程。
霞洲矶头旧照
1930年,董事会完成任务后,出版《新桥溪导水工程征信录》介绍工程和捐资情况。霞洲矶头是继顺洲桥堤岸之后第二处修建好的工程,全长55.5米,高5.3米,宽平均6米,共费银3535元。霞洲矶石碑正是为纪念此工程而设立的。
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先民沿河繁衍生息,桥梁、堤坝、码头等交通水利工程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完善。早年国家贫弱,民生凋敝,但有识之士仍然聚集众力兴建水利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整顿河岸,晋江江岸已成为风景秀丽的休闲场所。如今,霞洲矶头水利工程不复存在,但霞洲矶石碑仍矗立在江边,是对艰难时期泉州先辈热心公益善举的纪念,对研究晋江南岸水利工程历史也具有一定价值。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