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石刻”确证为真!古人真能西行数千里?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认定在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为秦代刻石,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记载了2200多年前,五大夫率方士组成的队伍寻药昆仑的事。


▲ “尕日塘秦刻石”石刻(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玛多县位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扎陵湖畔。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里天高路远,山川险峻。以两千多年前的交通条件,似乎应该是人迹罕至、被文明遗忘的角落。这也是这块刻石发现后被初判为秦代刻石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原因。


▲ 这是2025年7月2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但事实上,以“尕日塘秦刻石”为中心的150公里范围内,“四普”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我国的西部从来不是化外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一。我们不妨拂去历史的尘埃,展开古老的简牍,将高原与中原之间千年往来的故事,一帧一帧显影于眼前。


它们沉默如谜,却有力地诉说: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早已萌芽生根,跨越千山万水,彼此奔赴,从未分离。



(一)远古时代,大禹治水与青海之缘


四千年前的某日,青海喇家遗址,地震撕裂黎明,洪水接踵而至。那紧抱幼子的母亲,蜷曲于黄土之下。岁月风干了陶瓮与呼喊,将这幕远古悲剧,凝固至今。


▲青海喇家遗址惨剧(图片来源:北京新闻)


这个让人目不忍视的瞬间,却是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中国王朝溯源于夏,而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大禹治水的真实地点,历来史书上说法不一,迷雾重重。


《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而根据地质考古学研究:约四千年前,青海地区曾发生特大地震。山河改道,大地撕裂,黄河怒吼着改道,滑坡与堰塞湖将这片土地推向洪水滔天——这是喇家遗址的由来,或许也是大禹治水骇人的背景。


▲大禹治水(AI制图)


在《史记正义》《盐铁论》中都记载“禹兴于西羌”。而古羌人世居之地,正是陕甘青一带。


《禹贡》又云,大禹划分九州,其中,“黑水西河惟雍州”——昆仑、析支、渠搜三地,“织皮”为生,西戎得以安定。里面的“析支”即古代赐支河,正是今日青海贵德至玛多那段黄河古称,与发现秦代昆仑石刻之地相距不远。


由此,一条被遗忘的文明之源浮出地表。夏王朝的早期与雪域高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绝非虚言。


▲古代赐支河段(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远古时代,并非只有中原人跋涉西行、探索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也曾跨越千山万水,参与中原事务。


《尚书·牧誓》中有一段誓词:“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那是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剑指朝歌的关键时刻。在列阵待命的万千将士中,就有来自西部的羌人部族。他们手持戈矛、擎起盾牌,与中原诸侯共誓一道,决意击破殷商。


他们从黄河上游走来,走入中原历史的奠基现场——中华文明的童年,从来都不只属于中原,而是一部多声部合唱。


(二)从牧誓到虎符,高原与中原的共舞


秦汉时代,青海与中原的联结愈发深切。高原之上,历史正悄然落笔。


《后汉书·西羌传》中有段记载:“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羌人逐水草而远去,退向青海湖与湟源盐池之畔。他们身后的土地空寂下来,汉朝随即“因山为塞”,从中原迁来的人群,一步一步走进这片苍茫高原,戍边开荒、落地生根——黄河上游以西的地方,逐渐被移民实边。


至西汉末年,这片高原,迎来了王朝的正式命名。


《汉书·王莽传》有一段叙述:“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羌人良愿献地,王莽置西海郡(今青海湖附近)。从此,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四海归一。这不仅是版图的拓展,更是大一统对于“天下”理想的盛大想象。


▲西海郡故城遗址(图片来源:海北州民族博物馆)


然而,王莽的野心并未止步于“四海归一”。他真正想要的,是改朝换代、天命所归。在那个信奉“君权神授”的时代,如何证明自己得享天命?王莽选择了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道路:制造谶纬。


▲王莽篡汉(图片来源:连环画封面)


《汉书·王莽传》中有一段关键记载:“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王莽派出十二名使者,向天下颁布四十二篇《符命》。


这些文献,并非普通文书,而是王莽自认合法性的核心依据,对王莽来说,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秦始皇传下的那方传国玉玺。


而最令人惊异的是,装载这一天命象征的“虎符石匮”,不是在长安皇宫深院中被发现,而是20世纪40年代—80年代,陆续出土于青海湖西畔的海晏县


▲现藏于西海郡博物馆的“虎符石匮”(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如此象征王朝命脉的重器,为何偏要埋藏于苍茫的青藏高原?因为在古人的想象中,神仙居所,或在东海蓬莱,或在西方昆仑。《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虎齿豹尾”,居昆仑之丘,而虎符石匮之上庄严的白虎雕像,正是象征西方的神兽。


既然图谶代表天意,那么将其密藏于离天最近、传说中众神栖居的昆仑故地——青藏高原,岂不是最契合天命的安排?


▲青海雪山(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站在海拔四千米的玛多高原,风声呼啸,仿佛仍回荡着古羌人的牧歌与大禹治水的号子。


这片土地,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伟大叙事——它既是神话中的昆仑,也是史书里的雍州;既是夏禹兴起的西羌故土,也是周武王誓师的同盟部族。


千百年来,高原与中原彼此奔赴、血脉交融,共织成中华民族浩荡壮阔的文明图景。


时光苍莽,山河作证。那些石刻、石匮与遗址,不仅是历史的残片,更是一个伟大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印记——它告诉我们:中国,从来都在多元中走向一体,在交融中书写永恒。

来源:“道中华”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历史   西行   确证   石刻   古人   王莽   中原   青海   西海   高原   来源   大禹治水   青藏高原   虎符   王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