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餐厅闭店超40%!188元生菜无人问,虚高消费彻底凉透

前言

还记得上海那家曾刷屏的沙拉餐厅吗?

橱窗里摆着一颗普普通通的生菜,价签上却写着 188 元,当时不少人觉得新鲜,还特意去打卡,结果没撑多久就贴了永久闭店的通知。

不光是它,这两年高端餐饮倒得是真不少 。

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千元以上的餐厅比三年前少了近一半,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大城市,高端餐饮店的关门率都超过 40%。

以前那些得提前三个月预约、人均几千块的 “网红神店”,现在要么闭店,要么收缩,曾经挤破头要去的人,为啥突然不买单了?

天价餐厅的 “套路”,以前真有人信

说真的,以前那些高端餐厅玩的 “高端套路”,现在回头看真是有点离谱。

它们先把 “贵” 摆在明面上,好像价格越高,就越有面子。

上海有家叫 EHB 的北欧餐厅,人均快到一万块,还得提前三个月预约,你想临时去吃根本没门,商家就靠着 “难约”“价高”,把自己包装成 “身份象征”。

还有家叫 Ultra Vivid 的餐厅,更夸张,人均七千块,一天就只服务 10 个人,美其名曰 “专属体验”,实际上就是故意制造稀缺感,让大家觉得能去吃一次是 “有本事”。

除了价格贵,它们还爱在 “形式” 上折腾,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让你觉得 “值”。

最火的就是分子料理,把好好的食材做成你认不出的样子。端上来一个看着像生蛋黄的东西,服务员会跟你说 “这是小笼包”,咬开确实有汤汁,但折腾半天就吃一口,还没尝出啥味就没了。

有的更离谱,把汤做成洗洁精泡泡的样子,飘在盘子里,说是 “意境菜”,吃着跟普通蛋花汤也没差多少。

还有些餐厅为了博眼球,连猎奇的路子都走了。

之前上海有家店推出 “大象粪便甜品”,还说是什么 “原生态食材”,人均要 3888 元,美其名曰 “沉浸式自然用餐”。

结果没火多久就被查了,因为违反食品安全法,最后停业整顿,这不是自找的吗?

还有的让顾客啃树叶、舔冰块,说是 “体验原始风味”,不少人去了之后吐槽 “花钱找罪受”,树叶嚼着发涩,冰块没味道,花几千块就吃了个 “新鲜”。

除了玩形式,这些餐厅还爱贴 “高端标签”,最常用的就是米其林、黑珍珠这些榜单。

只要能上榜,价格立马涨一截,好像有了这个标签,菜就变好吃了。

还有些餐厅搞 “名厨背书”,宣传页上写着 “主厨年薪九位数”“曾为多国元首做菜”,结果你去了根本见不到这位名厨。

有次我朋友去一家三星餐厅,特意问服务员 “能见到主厨吗”,服务员支支吾吾说 “主厨在法国分店,偶尔才来上海”。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 “名厨” 就是挂个名,上海这边的菜都是本地厨师做的,跟名厨没啥关系,这不是忽悠人吗?

以前还真有人吃这套,觉得去这些地方吃饭,能显露出自己的 “档次”。

请客的时候选这种高端餐厅,倍儿有面子,哪怕菜不好吃,也会跟别人说 “那家店很高级”。

可时间长了,大家慢慢发现,这些所谓的 “高端”,全是套路,根本不值那么多钱。

现在没人当冤大头,消费清醒了

这两年风向彻底变了,大家花钱越来越务实,再也不想为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买单了,高端餐厅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美团 2024 年的数据特别明显:500 元以下的餐厅环比增长了 19%,小区门口、街边巷尾的家常菜馆、小面馆,一到饭点就坐满了人

而 500 到 1000 元的餐厅减少了 12%,1000 到 2000 元的直接降了 29%,不少曾经热闹的高端餐厅,现在饭点都没几桌客人,最后只能闭店。

为啥会这样?首先是大家的消费观念变了,不再追求 “排场”,更在乎 “值不值”。

以前年轻人请客,总想着选贵的,觉得 “贵就是好”,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常说 “能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伙子,之前跟朋友聚餐,还会选人均八百的私房菜,现在直接说 “咱们去吃楼下的火锅吧,味道好还便宜,人均一百多就能吃撑”。

《2024 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里也说,超六成年轻人购物会反复比价,比如买件衣服,会在好几个平台看价格、看评价,近四成的人会直接选更低价的产品,不会再因为 “高级” 两个字就多花钱。

以前大家还挺 “迷信” 大牌和权威,觉得米其林餐厅的菜肯定好吃,洋品牌的东西肯定靠谱,现在信息透明了,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些所谓的 “高端” 根本没那么神。

就说高端餐饮,不少人去吃了之后发现,那些分子料理、北欧菜,味道还不如街边的老馆子。

楼下的包子铺,三块钱一个肉包,咬着满是汤汁;而有些高端餐厅的 “创意包子”,卖三十块一个,还没普通肉包好吃。

大家慢慢发现,所谓的 “高端技术”“独家配方”,其实没啥不可替代的,没必要花几倍的钱去买。

有家机构2025年初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60.8% 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真实价值和功效,不再吃 “洋气标签” 那一套了。

比如买家电,以前大家觉得国外品牌就是好,像戴森,前几年多火啊,一个吹风机卖四五千块,一个吸尘器卖八千多,还不愁卖。

2015 到 2019 年那几年,戴森的营业额和利润每年都涨 40% 左右,中国市场一年能卖一百多亿,高端吹风机的市占率连续好几年都是第一,不少人觉得家里有个戴森,就显得有档次。

可现在呢?戴森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它的高速吹风机销售份额一年时间从 30% 跌到了 7%,吸尘器的份额更惨,从 2023 年 11 月的 56% 直接降到 2025 年 4 月的 27.4%。

为啥跌这么狠?因为大家发现,国产的家电越来越好用了,比如国产吹风机,功能跟戴森差不多,还能折叠、续航也长,价格才八百多块,比戴森便宜好几千。

国产吸尘器也是,吸力大、噪音小,价格还不到戴森的一半。越来越多人说 “没必要为个 logo 多花钱”,以前觉得戴森 “高级”,现在觉得 “实用才最重要”。

这种 “消费清醒” 不光体现在餐饮和家电上,其他行业也一样。

以前买衣服总爱买国外大牌,现在大家更愿意选国产品牌,因为国产品牌的设计越来越好看,质量也不输大牌,价格还便宜。

以前出去旅游,总想着住五星级酒店,现在不少人会选民宿,干净舒适,还能体验当地的生活,价格比五星级酒店便宜一半。

以前买护肤品,总觉得国外大牌效果好,现在发现很多国产品牌的护肤品,成分好、效果也不错,价格还更亲民。

结语

从 188 元一颗生菜没人买,到戴森不再被追捧,再到高端餐厅一家家闭店,其实背后藏着一个真相:靠信息差蒙人、靠品牌 logo 割韭菜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以前商家把 “高端” 挂在嘴边,搞些花里胡哨的套路,就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多花钱。

现在大家越来越聪明,花钱的时候会琢磨 “这东西值不值这个价”“它的真实价值到底是什么”,不会再为虚头巴脑的噱头买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食   生菜   餐厅   三星   上海   价格   名厨   吹风机   套路   主厨   大牌   家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