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柏年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刺激了许多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兴业。中国近代工商业由此得以开始和发展。
嘉兴地处东南沿海,近代前便是先发之地,到近代更得风气之先。光绪八年(1882)、嘉兴开设轮船码头,上海招商局以“翔凫”号轮船开辟了上海经嘉兴至石的内河客运航班。光绪九年(1883),嘉兴成立电报局,4月从上海架线至嘉兴11月杭、嘉、湖全线开通。
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轮船局以“宏济”轮开设杭禾线,嘉兴在端平桥设轮船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美国基督教会在嘉兴建立福音医院,嘉兴开始有了近代医疗。同年11月,嘉兴设杭州海关嘉兴分关,成为对外开放之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嘉兴建成在全国教会学校中有一定声誉的近代学堂--秀州书院。1901年,嘉兴成立邮政分局,隶属嘉兴海关管辖。特别是在1909年和1932年,沪杭铁路和沪杭公路相继全线通车,为嘉兴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嘉兴近代工业的创建
嘉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凭借丰富的自然禀赋,嘉兴自唐宋时期手工业就十分发达,“百工技艺,与苏杭等”。从手工业的类别看,嘉兴早期的手工业主要有丝绸业、窑业、制盐业、织袜业、金属制品业、酿造业、米业、造船业、榨油业、棉纺织业等。
丝绸日出万匹,窑业享誉江南,制盐业全浙之首,织业遍及市镇,榨油业颇有名声,米业加工兼营贸易,酿造业风靡江浙,造船业分为三帮(苏北帮、绍兴帮和本地帮),棉纺织业衣被天下,金属制品巧夺天工。随着各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化程度日趋加深。
到明代中叶,嘉兴出现一批手工业专业集镇和商贸集镇,如王江泾、新塍、濮院的丝绸业,王店和平湖的棉纺织业,干窑的窑业、石门的榨油业,澉浦和乍浦的盐业,都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并且成为集生产和流通于一体的商贸集镇,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早期发达的手工业加之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构成嘉兴近代工业创建的深厚基础和优条件。
嘉兴的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光绪八年(1882),建于海宁硖石花园桥北的泰润北米厂,首家采用进口柴油机作动力加工大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嘉兴县地方士绅金沧伯募集资本5万银圆,在县城西河街(现解放路)开办嘉兴永明电灯公司,1910年发电厂房建成,1912年7月1日成功发电。嘉兴成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后第三个有电的地方。永明电灯公司初期仅有一台60千瓦的发电机,供电范围为西河街一条街、一家戏院和近百家用户。没有电表,采用按盏数计算的包灯制。
由于规模小,公司连年亏损。1919年上海青浦富商子弟叶养吾集资增股20万银圆,改组为永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嗣后,扩建厂房,添购三台蒸汽发电机,年发电量为50万度,厂址面积从2500平方米扩大到3443平方米。
供电范围从一条街扩大到几条街的商店、居民户。供电时间约五小时,后半夜无电。供电等级从220伏直配到升压2300伏高压。除了在县城的永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面各镇也创办了电厂,如新塍的“振新”、王店的“耀明”、新篁的“星明”、新丰的“明丰”、王江泾的“泾明”。
宣统元年(1909),郭幼川在硖石创办振兴机器织厂。1911年11月7日,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
次年,嘉兴军政分府创建培利布厂于西河街,置手拉织布机50多台,手工操作,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平条布,属低档产品。工人八九十人,来自破产农民、城镇贫民以及童工等,工资低微,仅能糊口。因系官办工业,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效率极低。产品质量低劣,营业不振。
1915年,嘉兴县商会会长高仲兰集资将培利布厂接管为商办,更名为嘉禾布厂(即南湖布厂前身)。嘉禾布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利甚丰,资方鉴于原厂址面积狭小,毫无发展余地,乃于1919年在原厂址对面购买土地近20亩进行扩建。手拉织布机增至109台,并添置动力设备,增加电力织布机近百台。
由于设备更新,生产的布匹花式品种增多,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所生产的棉织品行销江、浙、闽、湘、鄂、粤等省。1923年,嘉禾布厂增加股本。1928年复招股改组,资本增至10万元,职工有690人,其中女工有526人。
工厂有6大间,占地8亩。出品有条格漂布,条格绒布,各种中山呢,及毯布、平布等,行销江浙两省各县镇及邻省大埠,尤以上海、常州两地为多。全年销量价值达30万元以上。
1912年,新丰人高琴泉到平湖创办光华袜厂,资金2万元,雇工600人,自设染坊,并有五马力内燃发电机一台,为当时全省织袜业第一大户。该厂生产的“双狗”牌纱童袜获192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13年,原嘉兴县谦益染织厂的高叔谦投资八千余元,在嘉善创办善益染织布厂,并亲自斡旋,将嘉兴县谦益染织厂和新塍镇的新益染织厂一起合并于嘉善的善益染织布厂。三厂并为一个厂后规模扩大、资金和劳动力充足,生产力提高数倍,营业兴旺,获利甚多。
嘉善县乡绅孙彦才、朱鉴年等见状,均投资增股合营善益染织布厂,职工数达220余人。1914年春,杭州西湖诂经精舍女子缫丝传习所派员来崇德县传授缫丝技术,创办所模范丝厂,为崇德境内最早的缫制厂丝的工厂。1919年,石门的富柳春于南大街创办富顺昌针织袜厂。
在手工业时代,嘉兴众多家庭和工场的土法缫丝一直沿用足踏木车。到了近代,上海较早采用机器缫丝,嘉兴等地的浙江蚕茧大部分由上海厂商收购运沪。
每年5月起,上海《申报》会连日报道浙江蚕茧大量运抵上海的消息,如1922年5月21日至6月6日这17天中,《申报》有11天发了浙江蚕茧大量运抵上海的消息,内容包括数量、上海接收的缫丝工厂等。
1925年7月10日,《申报》发消息称:“沪杭铁路汇通转运公司车运本年浙属春茧,业将告终,总共来沪至南北两站春茧计九万五千余包”,足见数量之大。因浙地土法缫丝沿成习惯,土丝经营又还有一定市场,所以浙江的机器缫丝发展较迟。但厂丝与土丝平均每市担的价格相差200银两左右,厂丝高20%~50%。
在上海机器厂丝的厚利刺激下,光绪二十一年(1895),嘉兴府及各县绅商联名禀呈浙江巡抚,请求准在嘉兴府各县筹建五家机器缫丝厂,每县先设小厂四五十灶、数十车。浙江地方当局也把兴办机器缫丝厂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实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政策,由此嘉兴的缫丝业开始向机器缫丝发展。
据《嘉兴丝绸志》记载,民国时期,嘉属各县有机器缫丝厂61家,其中嘉兴县最多有23家,海宁县次之,有20家。
1921年,杭州纬成公司在嘉兴开办纬成公司裕嘉分厂,为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纬成公司裕嘉分厂初办时设缫丝、力织二部,缫丝工场有缫丝机144台,力织工场有铁织机80台,招雇工人八百余人,工厂占地100余亩。
其时,在收茧缫丝、织绸过程中产生的约占干茧量20%的茧丝下脚(废丝茧),除部分用于剥制丝绵外,其余都被外商以低廉的价格购去,纺成绢丝、织成绢绸,获取暴利,1922年,纬成公司用约14万美金从美国购进一家生产规模4000纺锭的老绢纺厂的成套机械设备,并在裕嘉分厂内筹建纺丝部,于1925年建成投产。
总投资达80万元(大洋)。当时的裕嘉分厂分缫丝、织绸、绢纺三大部分,职工人数达2000余人。仅绢丝月产170关担(注:关担,海关专用计量单位,每关担相当于60.46公斤)、注册商标“孔庙牌”,销往印度、印尼等国,打破了西欧、日本等国的绢纺产品称霸世界市场的局面。
同年,盐官人祝仲峙等合资创办了鼎新丝厂(浙江制丝厂前身)。1925年,平湖县先后创办天成、原成、恒泰祥布厂,其中恒泰祥规模最大,年产布7万匹。
1923年,嘉兴绅士褚辅成及其长子褚凤章(曾留学美国),鉴于当时工商业发展趋势,认为经营造纸工业大有发展前途,于是集资36万元在嘉兴县城东门外角里街筹建禾丰造纸公司(民丰造纸厂前身)。
同年3月,嘉兴禾丰造纸公司在上海举行创立会,1924年2月向上海茂生洋行订购美制净幅宽度为19.82米的4圆网多烘缸造纸机1台及其附属设备。1925年8月正式投产,厂址占地24亩,职工有178人,日产12吨黄板纸。
1929年由竺梅先、金润痒接盘,更名为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试制薄白板纸成功,日产量达25吨左右。从此,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的船牌白底白面轻量薄板纸风行全国,供不应求,赢利颇丰。
其时,嘉兴的碾米厂共有8家,最早创立的是南成厂,成立于1925年。8家的资本合计7200元,只有广丰厂有2台碾米机,其余都只有1台,职工共50余人嘉兴为产米之区,碾米厂之设立,自属适应社会需要之建树,故营业额颇丰。
1921年,张幼仪在海盐县创办丰禾米厂,海盐县内始有机器碾米。1925年,张幼仪招股创办天成丝厂。
1921年9月,嘉善干窑的戴补斋等人创办泰山砖瓦公司,在上海设总公司,厂部设于干窑。潘惠卿在上海“同泰生”砖瓦行的资助下,办起了陶新洋瓦厂,生产法式洋瓦。
1930年为干窑窑业的鼎盛时期,6家平瓦厂有工人近300人,窑11000多人,年产砖瓦11.78亿块,当时价值589.4万元,相当于10万两以上黄金。
1926年6月,富商周庆云(湖州南浔人)在嘉兴塘汇镇投资10万元开办“生丝厂”,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意大利立式缫丝机120台、木头脚踩式缫丝机80台。
1927年增资2万元将木机全部更新为意大利立式缫丝机。同年他又出资控股位于嘉兴南门外五龙桥的秀伦丝厂。1927年7月,由地方人士徐申如、李伯何景清等人合资3万元创立的硖石双山丝厂开缫,引进意大利式直缫车132部,工人有 300余人。
湖州的钮介臣看中桐乡大麻海卸花家漾口的优质水源和附近遍地的桑园,便购置30亩土地,经过两年时间的建造,于1927年创办了溪丝厂。
钮介臣先后购置意大利、日本两国的缫丝车424部,招收工人700多人,其规模和设备是嘉兴地区最大和最先进的。村民都以入职苕溪丝厂为豪。同年,海盐屈冠春在横港乡屈家浜开办震享布厂,后改名民生布厂。
1932年9月1日,平湖县人盛亦炳开设私营平湖机器厂,兼修各种机件,为该县机器制造业之先声。
1936年,嘉兴已有纬成、厚生、禾兴、秀伦、苕溪、长安、天成、双山八家丝厂,总车数有1740部。随着机器缫丝工业的开始和发展,原有手工缫丝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手工缫丝与机器缫丝开始长期并存,并从以手工缫丝为主导逐步转为以机器缫丝为主导。在销售市场上则形成了外销以白厂丝为主,内销以土丝为主的格局。
此外,遍布城乡的工场手工业,如针织业、纺织业、榨油业等,开始购进机器,实行工厂化生产,生产力明显提高。据《中国经济志》记载,嘉兴县有工业企业105家,其中丝厂4家,布厂9家,造纸厂1家,印刷所11家,小铁工厂7家电灯公司(厂)7家,袜厂10家,碾米厂36家。
2016 年在嘉兴建校即厚生丝厂旧址南门改造时挖出的界碑
嘉兴近代商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商业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新式商业。1842年5月英军攻人乍浦,商店、民房尽毁,财物被洗劫一空,海关、码头等口岸设施全遭洗劫。随着上海开埠,曾经繁忙的海上通商中心由乍浦转移到了上海。
尽管如此,由于嘉兴地扼沪杭苏之中枢,铁路先后有沪杭、苏嘉,公路有乍嘉、湖嘉、苏嘉,水路有大运河北通苏州,西南经桐崇抵杭州;平湖塘东联平湖:海盐塘东南人海盐,东北通嘉善;长水塘南通海宁。此地理和交通优势使近代嘉兴仍然成为各路商货汇流之重地。清乾隆至光绪近二百年间,嘉兴县城有福建、江西、安徽、广东等客帮商人组建的会馆(公所)13座。
嘉兴近代出境货物以丝、茧、米、蚕豆、菜籽为大宗,入境与过境商品主要是棉纱、棉布、洋广什货、药材、颜料、南北货、腌腊、水果、黄豆、陶瓷、花生茶叶等。
全盛时期,上下行客户来自山东、福建、江苏、上海、宁波、金华、绍兴、湖州以及嘉属海宁、海盐、平湖、嘉善、桐乡各县和吴江县,可称万商云集成为腌腊、南北货、药材、水果、地货之集散地,又为桐油、香烟、皂烛、煤油纸张、颜料等批发商行的集中点。
嘉兴城中北门大街(现建国北路)是零售商业之中心,从北丽桥至张家弄为全城最繁华之闹市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有商店280余家。
北门望吴桥、众安桥、孩儿桥一带是嘉兴商业之精华所在。民国十六年(1927),“纶华绸布店的经理王锦塘在望吴桥处造起三层洋式大厦。绸布业巨子陈静安也在此造起三层大厦,开设上海“老介福”绸布局嘉兴分号。
民国十七年(1928),“永瑞兴”“义昌福”“高锦华”“正春和”都在此地一带或建三层大厦或翻修洋式门面。“永瑞兴”新的三层大厦建成后开设嘉兴国货公司,效法上海大公司,设烟酒、糖果、布、参燕药品、化妆品、钢精器皿、五金、搪瓷、文具、饰物十个专柜,货品琳琅满目。
其他如“许义昌”“宝成”眼镜楼,“文顺源”纸号,“兰台”药局、“童天成”药号“中华”药房,“利同”电料店,“鸿泰”鞋庄,“味香斋”茶食店,“孙万茂”的两家嫁妆店,“陈万丰”铜锡号等尽集于此。人夜,霓虹灯光彩四耀,此处被誉为“嘉兴的南京路”。
除北门大街和望吴门,近代嘉兴商业有特色的还有中街(中基路的东段)、丝行街、宣公桥等商业网点。中街依傍于外月河、猪廊下、栅堰,有众多的米行,是农民集米后进城的必经之路,成为城北的繁盛市街。
中街有商店120多家,以衣庄为最多。“高公升”酱园、“恒泰兴”“恒大隆”两家桐油行、“甡泰”麻皮行、“源记”糖行等皆设于此,其他如南北货、腌腊、鲜鱼鲜肉、饭馆酒肆、烟纸什货等业均有,农民上市,十分热闹。丝行街因在光绪年间有众多的丝行面得名。每逢新丝上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商巨贾如广商、闽商、徽商、吴越商、山陕商等纷至沓来进行丝绸交易。
一众丝行、绢行、绸行或绸庄就地收购丝或丝织品。到了民国初年,因机器缫丝的兴起,土丝销路急剧下降,丝行逐渐被淘汰,丝行街渐渐形成综合性市街,酱园、南北货、什货、饭馆等店均有开设。
宣公桥紧靠火车站,这一带商业网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南来北往的众多旅客。抗战前规模较大的有“大东”旅社、“东园”茶馆(五开间假三层,楼上二层为茶室,楼下一层为饭店、绍酒店、售报杂货、理发店)、“近水台”茶楼、“刘禾兴”面馆、点心店毗邻栉比,南北货水果糖果、理发、浴室,凡旅客所需者尽有。
据《嘉兴商业志》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兵,甪里街弥望焦原,商贾咸集于城北塘湾街。同年,南堰、塘汇设为买卖街。清同治六年(1867),杨九牧老同善抢记药酒号复业。
清同治十年(1871)一月,兰台药局开业。光绪元年(1875)、朱聚源陶瓷器行开张。光绪十四年(1888)年,童天成药局开业。光二十六年(1900),沈天顺百货店开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高公升”酱园开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义昌福久记绸缎洋货号集股开张。
1914年,张丰农产果品号(即后来的张萃丰蜜饯厂)开业,旋改称蜜钱糖号。1922年,嘉兴商业储蓄银行开业。随着商事活动兴盛,1923年4月,《嘉兴商报》创刊。
嘉兴近代商业的发达体现在行业比较齐全。抗战前,嘉兴城内商业有自然行业60余个,1945-1948年间发展到97个,大凡国计民生,应有尽有。腊业在20世纪30年代前是两个行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火腿业并入腊业。
腌腊业分行、店两类。腌腊行主营海水产品、肉制品批发业务,批辐射面甚广,苏松、杭、湖、绍等地区均来嘉进货,还有外地客商委托在嘉的“水客”常年代办采购。
嘉兴市场出现卷烟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民初,英美烟草公司委托城内同源福经销卷烟。后华成、南洋等烟草公司也相继在嘉兴建立代理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已有7家卷烟经销店,零售则有更多的杂货店和专业烟摊。
当年,嘉兴城内有8家绸布业,以零售为主。资金实力强的兼营批发,如正春和布店。布店有城庄店、乡庄店之分。城庄店门面装饰富丽,店堂宽敞,橱窗整齐,时新货多,与上海同业关系密切,有的是上海的联号。
光绪十九年(1893),美国传教士文湖博雇用民船,停泊落帆亭对岸大王庙前,传教行医卖西药。两年后,甬籍商人在平湖城关开设华英西药房,经营进口西药和国产成药500余种,为较早在嘉兴境内开设的西药店。
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嘉兴全境城乡共有中药店(行)517家,西药房26家,从业人员1624人。
据《中国经济志》记载,1935年嘉兴县城乡商业网点有4639家、年营业额1892.38万元,从业人数20474人(包括手工业、交通运输、文化部门),其中实力最足的商店行栈约700户,资本额约353万元。
除了嘉兴县城,其他各县城和沿海、沿运河各镇的近代商业也已经相当繁华。
【来自:嘉兴工人运动史】
--END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