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机器人能“穿皮送药”,打针要告别针头了?

当你看到“气泡破裂”,第一反应可能是汽水开瓶时的滋滋声,或是煮开水时水面的翻滚——但在中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这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却被玩出了“黑科技”:他们用气泡破裂瞬间释放的能量,把毫米级的“微型机器人”精准发射到1.5米高空,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能穿透皮肤,未来或许能彻底取代让人望而生畏的针头注射。

这项研究成果在8月28日登上了国际顶刊《科学》(Science),一发布就引发医疗圈和科技圈的关注——毕竟,“无针注射”是无数怕疼者的梦想,而用气泡做“推进器”,更是把基础物理玩出了跨界创新的新高度。

1个气泡=1个微型“火箭发动机”,原理藏在3步里

很多人好奇,小小的气泡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其实这套系统的核心,是对“空化效应”的精准掌控,整个过程就像一场微型的“火箭发射”,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是“点火”:科学家先准备好一块吸光材料,比如特殊处理的金属薄片,然后用激光对准它快速加热。这里的激光不是普通的手电筒光,而是能量密度极高的脉冲激光,能在瞬间把吸光材料表面的温度抬升至上百摄氏度——这个温度足以让材料表面附着的水滴瞬间沸腾。

第二步是“造泡”:水滴沸腾后,会迅速变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液体环境中聚集成小气泡。随着激光持续加热,气泡会不断膨胀,就像给气球充气一样,内部压力也随之升高。这个阶段,气泡就像一个被压缩的“能量罐”,不断储存着来自激光的能量。

第三步是“爆发”:当气泡膨胀到临界大小,再也无法承受内部压力时,会突然破裂——这个过程快到只有几微秒(1微秒=10的-6次方秒),却能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推力。就是这股力量,能把附着在吸光材料上的毫米级“发射器”(也就是微型机器人)瞬间推出去,最高能达到1.5米的高度。

更厉害的是,科学家还能通过控制激光的强度、照射角度和时长,来调节气泡的形成速度、膨胀大小和破裂时机,进而改变“发射器”的发射方向和力度。比如想让它往左边飞,就调整激光在吸光材料左侧的加热强度;想让它在水中“游动”,就通过脉冲式激光让气泡持续“小爆”,产生类似“划水”的推力。

“我们的研究证明,空化效应不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物理现象,它能成为高效的发射机制,甚至能驱动微型设备完成复杂动作。”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强调,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可控”——不需要复杂的电机或引擎,只靠光和水,就能实现微型机器人的精准驱动。

最颠覆的应用:打针不用针头,药物能“穿皮直达”

如果只是让微型机器人飞1.5米,这项技术或许只是“有趣”,但它真正的价值,藏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里——尤其是“无针注射”。

现在我们打针用的针头,本质是靠机械力穿透皮肤,把药物送入体内,但这种方式不仅疼,还可能引发感染、出血,对怕疼的儿童和老人来说更是一种负担。而中美团队研发的这套系统,能让“发射器”带着药物,靠气泡破裂的推力穿透皮肤,整个过程几乎无痛,还能避免针头带来的风险。

具体怎么实现?研究人员解释,他们会把微型“发射器”设计成胶囊大小,内部装载药物,表面做特殊处理,确保它能在穿透皮肤时不损伤组织。当激光触发气泡破裂,“发射器”会以合适的速度和力度击中皮肤——这个力度刚好能突破皮肤表层(角质层),但不会伤到深层的血管和神经,随后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完成给药。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还能实现“靶向递送”。比如治疗皮肤深层的炎症,传统打针需要药物先进入血液再扩散到病灶,效率低且可能有副作用;而“气泡驱动发射器”能直接把药物送到炎症部位,精准度更高。未来如果进一步优化,甚至能让“发射器”在体内“游动”,直达肿瘤等深层病灶,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除了打针,这套技术还有其他医疗场景的可能。比如在微创手术中,医生可以用它驱动微型机器人,进入人体难以触及的部位——像肠道狭窄处、血管分支里,进行检查或输送药物;甚至在眼科治疗中,能让微型设备带着药物,精准抵达眼底,避免传统手术对眼球的损伤。

“现在很多微型医疗设备的瓶颈,是‘怎么驱动’——太大的驱动装置无法进入人体,太小的又没力气。而空化效应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在微小空间里产生足够的推力,还能通过光来精准控制。”一位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在采访中表示,目前他们已经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无针注射”的可行性,下一步计划优化“发射器”的材质和药物装载方式,争取早日进入临床试验。

不止医疗,还能“上天入地”:微型机器人的新未来

其实,除了医疗领域,这套“气泡驱动”技术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甚至能用到工业和科研领域。

比如在工业检测中,很多大型设备的内部管道、阀门存在狭窄的缝隙,传统的检测仪器进不去,只能靠人工拆解检查,既麻烦又耗时。而毫米级的“气泡驱动机器人”,能带着微型摄像头和传感器,通过这些缝隙,实时传输内部的情况,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在环境治理方面,它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处理水污染时,微型机器人可以带着吸附材料,靠气泡推力在水中移动,精准吸附污染物;甚至能深入土壤深层,检测重金属含量,为土壤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还有科研领域,比如探索深海或洞穴等极端环境——这些地方压力大、光线暗,传统的探测设备体积大、能耗高,而“气泡驱动机器人”体积小、能耗低,还能靠激光远程控制,能更灵活地完成探测任务,帮助科学家获取更多极端环境的数据。

当然,这项技术现在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真正落地还有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让“发射器”在体内更稳定地“工作”,如何确保药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失效,如何进一步提高气泡推力的精准度等。但研究团队对未来很有信心,他们认为,随着材料科学和激光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能逐步解决。

“从物理现象到技术应用,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碰撞。这次中美科学家的合作,就是把基础物理、材料科学和医学结合起来,才诞生了这种创新技术。”一位业内专家评价,这项研究不仅为微型机器人的驱动提供了新思路,更让我们看到,看似普通的物理现象,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变成改变生活的黑科技。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去医院打针时,就再也看不到针头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激光装置,轻轻一照,药物就“穿皮直达”,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一个气泡的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科技   针头   机器   气泡   发射器   药物   激光   机器人   推力   精准   皮肤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