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资本造梦?从互联网泡沫到AI狂欢,万亿美元订单能撑多久?

2025年10月13号,AI圈出了个大新闻,OpenAI跟芯片巨头博通联手了,说要在2026年搞出定制化的数据中心芯片,还得部署10吉瓦的AI加速器。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AI行业又要往前迈一大步。

可再往下扒细节,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今年到现在,OpenAI签的算力采购协议加起来都到一万亿美元了,合作方里有英伟达、AMD,还有甲骨文、CoreWeave这些公司。

光这些订单要消耗的能源,就相当于20座核电站全负荷运转。

但有个绕不开的问题摆在这儿,OpenAI现在一年营收才120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的订单钱从哪儿来?
OpenAI的CEOSamAltman之前在八月的晚宴上跟记者说,自己发明了新的融资机制。

没过几天跟BenThompson采访时又松了口,说最终收入肯定能覆盖这些合同,但现在有“有趣的想法”帮合作方先拿到融资。

其实,这说法听着就挺玄乎的。

有人直接点破,说这就是科技史上最大的“信任循环”,厂商先投钱给OpenAI,OpenAI再用这钱买他们的芯片,本质上就是一场资本游戏,跟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没两样。

AMD玩出花,用股份换订单,是破局还是赌命?

要想搞懂这循环到底咋回事,先看看英伟达、OpenAI和甲骨文这三家的三角关系。

英伟达跟OpenAI说要战略合作,部署10吉瓦的AI基础设施,还承诺最多投1000亿美元,而且这钱只能用来买英伟达的芯片。

另一边,OpenAI又跟甲骨文签了约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协议,甲骨文负责建数据中心、搭算力设施、搞定电力,OpenAI则是这些数据中心的主要租客。

更巧的是,甲骨文建数据中心用的GPU,大多都是从英伟达那买的。

这么一看,产业链的逻辑就清楚了。

最底层是英伟达这种基础设施提供商,把芯片卖给甲骨文、AWS这类云服务商;

云服务商得先砸大价钱买GPU集群建数据中心,再跟客户签长期合同把中心租出去;

最上层就是OpenAI这种模型开发商,花钱租算力训练模型,再靠卖模型调用量(也就是token)收回成本。

其实,这种模式对模型开发商挺不友好的,一开始就得承担巨额算力支出,最后能不能回本,全看市场对AI应用的需求到底旺不旺。

Esoterica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YangRen就说,只要OpenAI的token能持续卖出去,应用商业化能推进,这循环本身说不上好还是坏,但确实会加大整个系统的杠杆。

他们公司的CEOBruceLiu也觉得,得尊重企业家的洞见,OpenAI敢这么干,肯定是看到了值得尝试的机会,现在就说成败太早,不过这动作本身没什么可质疑的。

本来这三角循环已经够复杂了,AMD又插进来玩了把新花样。

上周OpenAI宣布,未来几年要部署6吉瓦的AMD芯片。

作为回报,AMD给了OpenAI最多1.6亿的认证股权,差不多是AMD公司10%的股份,而且这些股份得等算力部署到一定进度、AMD股价达到目标才会分批解锁。

这操作在行业里真是头一遭,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用股份换订单。

Amont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RobLi都说,从没见过哪家公司靠“卖身”拿客户订单的。

连英伟达的CEO黄仁勋接受采访时都坦言,没料到老对手能想出这招,觉得这做法有想象力,也够独特;

尤其是AMD对下一代产品还这么有信心,没造出产品就愿意出让10%股份,算挺聪明的。

AMD的CEOLisaSu倒是信心满满,说这交易对AMD、对OpenAI、对股东都是赢局,设计的时候就奔着三方共赢去的。

她还强调,现在谁有更多算力、谁能更快让算力上线才是关键,AMD就是要跟OpenAI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而且只要OpenAI买芯片,AMD的营收和利润就会涨,从第一天起就能给股东带来收益。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风险也藏在里面。

对OpenAI来说,这确实能摆脱对英伟达的完全依赖,多了个算力供应商选择;可对AMD来说,这步棋赌得太大了。

RobLi就担心,要是OpenAI撑不下去垮了,AMD等于直接损失10%的股份,这代价可不轻。

而且要是其他AI公司比如xAI、Anthropic也学着要股份换订单,AMD股东面临的股权稀释问题只会更严重。

不过市场当下的反应倒是挺积极,AMD股价两天就涨了超40%。

要知道之前市场上不少人都在做空AMD,觉得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地位太稳,AMD根本没机会。

但YangRen也说了,这次股价上涨更多是因为消息出来后,之前做空的资金被迫平仓,把股价推了上去。

至于市场是不是真的相信AMD能落实这6吉瓦订单、持续增长,现在还不好说,只能说AMD目前可能还被低估了。

市场只认订单不认利润?AI狂欢下的冷思考

AMD这波操作让人看到了市场的疯狂,其实之前甲骨文也有过类似情况。

今年九月初,甲骨文跟OpenAI合作的消息一出来,股价当天就暴涨39%。

哪怕当天发布的财报里,营收和利润都没达到预期,市场还是把这份纸面合同当成了甲骨文未来增长的信号。

RobLi就分析,现在市场的逻辑有点走偏了,只要公司能拿到订单,其他问题都能往后放,哪怕股权稀释也没人太在意,宁可稀释股份也要把订单量做起来。

但这种狂欢没持续太久,九月下旬开始,甲骨文股价就开始回调。

有报道说,甲骨文云业务的利润率比分析师预期的低不少,大家开始担心,它砸这么多钱在数据中心上,最后能不能赚到可观的收益。

《TheInformation》引用的内部文件显示,甲骨文最近一个季度靠租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赚了约9亿美元营收,但每1美元销售额里,毛利才14美分。

不过BruceLiu觉得,真正关注甲骨文的人不会对低毛利感到意外,因为现在正是甲骨文抢占市场的阶段,没什么议价能力,先把脚伸进AI这个阵营里再说,毛利低是现阶段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支撑这场资本循环转起来的,除了这几家核心公司,还有外部资本。

银行、私人信贷机构、主权基金都在往AI领域砸钱。

RobLi说,现在AI板块情绪火热,这些第三方机构觉得AI芯片值钱,愿意借钱给公司建数据中心,这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

在这些玩家里面,只有英伟达有足够现金,能直接用公司账面资金投资其他云服务商和初创公司。

其他公司比如甲骨文,就得靠跟第三方机构借钱来推进项目。

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连真金白银都不用,一份意向书(LetterofIntent)就能搞定融资。

这种意向书没有法律约束,也不涉及现金流,但OpenAI能拿着它跟银行说“只要给我贷款,我马上就能投产”;

甲骨文也能跟银行讲“我建好数据中心,OpenAI就会来租”,两边靠着一张纸就能拿到钱。

很显然,这又是在加杠杆,一旦市场对AI的信心下降,或者宏观经济出问题,这个循环很可能说破就破。

这也能解释为啥每次有AI合作消息出来,股价、融资和市场情绪会一起上涨,现在AI行业的故事,已经不单纯是技术驱动了,更多是金融杠杆在背后推波助澜。

那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AI热潮能持续多久?循环会不会有转不动的一天?

YangRen给出了个判断标准,他会重点看GPU的用户会话率,也就是算力的供需情况。

现在从数据来看,token用量还在快速增长,谷歌2024年4月每月处理约9.7万亿tokens,到今年10月就变成1300万亿了,这说明用户和开发者对AI的需求还在加速。

供给端这边,英伟达的Blackwell芯片价格还在涨,云算力资源一直很紧张,连上一代芯片价格都被推高了,至少目前来看,AI需求还是在往上走的。

而且从宏观层面看,现在全球经济债务周期到了顶点,各国都需要新的增长引擎,AI刚好被寄予了这个期望,所以资本对AI的支持现在几乎是无限的。

BruceLiu也说,现在这个节点上,AI就是那个被选中的增长引擎,不是AI也会是别的东西,只不过现在AI势头正好,全世界都想抓住这个机会。

其实,在当下增长稀缺的环境里,AI是少数能让人相信“未来有希望”的领域,所以各类资本才会源源不断地往里注资。

但情绪这东西,不可能一直高涨。

最后决定这热潮能走多远的,不是估值有多高,也不是股价涨了多少,而是AI能不能真正创造持续的价值,让用户愿意花钱买服务,让企业愿意继续续约。

OpenAI跟这些公司的合作,目前还是建立在用户数据正向增长的基础上。

到2026年,投资人肯定会更关注云端大厂的资本开支,还有AI公司里付费用户的比例。

现在说泡沫破灭还太早,毕竟我们确实还处在AI浪潮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科技   泡沫   多久   订单   资本   美元   英伟   甲骨文   芯片   数据中心   公司   股价   市场   股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