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春捂秋冻”的养生观念是否还适用于当前温度?对于这个问题咱首先得先知道一点,“秋冻”不是硬扛,而是“慢半拍”地添衣,给身体一个逐步适应降温的缓冲。但今年冷空气来得急、南北温差大,这套“老黄历”得重新翻篇——
1.先把“人”字写在前面
老人、小孩、慢病患者(哮喘、冠心病、类风湿)就别赌体质了,气温掉到18℃以下就老老实实加外套;健康成年人也别盲目“冻”,昼夜温差>8℃时,早晚把背心、脚脖子护住,中午再脱,这才是“策略冻”。
2.四个部位永远不设“冻龄”
后颈、肚脐、膝盖、脚踝——血管、神经、穴位扎堆,受凉就触发“连锁感冒+痛经+老寒腿”套餐。
3.“洋葱式”穿衣法最香
内层排汗(纯棉或速干)、中层蓄热(羊毛抓绒)、外层防风(薄羽绒或风衣),冷空气突袭就加一层,太阳露头就剥一层,比“一件厚棉袄”更扛得住10℃跳水。
4.把“秋冻”改成“秋动”
每天30分钟快走、八段锦、跳绳,让肌肉产热替代“脂肪硬扛”;运动后10分钟内把汗擦干,换干内衣,否则冷风一吹,感冒双倍暴击。
5.食补别只惦记“贴秋膘”
天气越干,越要“润”——银耳百合羹、白萝卜鲫鱼汤、蒸梨+花椒,润肺又补水;辛辣、烧烤、冰奶茶才是“秋燥加速器”,能少吃就少吃。
6.南北“两重天”专属提醒
‑北方:供暖前最难熬,夜里室温<16℃时,提前把电热毯、暖足包安排上,谨防“凌晨心梗高峰”。
‑南方:湿度80%+低温15℃左右,比北方5℃还刺骨,电热毯不如“烘被器+干毛巾”组合,睡前10分钟把被窝烘干,否则湿冷一夜,关节明天就“报警”。
一句话总结:今年冷空气不讲武德,“秋冻”只能“冻”到18℃以上、身体没基础病、风不大、太阳还在的午后;其余时间,乖乖把衣服穿起来,把热水喝起来,把运动做起来。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