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古城墙:东溪西畔的千年城迹。
溪水潺潺,条石斑驳。
在厦门同安孔庙前,一段450米的古城墙静静卧于东溪西畔,灰褐色的石面上刻着八百年风雨的印记。
作为厦门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墙遗址,它不仅是闽南海岸的军事见证者,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城市史诗。
公元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同安大地上夯土初筑。
周长2544米、高3.8米的土城墙拔地而起,五座城门随之而立——东“朝天”、西“厚德”、南“铜鱼”、北“拱辰”、西北“庆丰”,首次为同安勾勒出清晰的城域轮廓。
随着倭寇侵扰与荷兰殖民势力的威胁,城墙在烽火中不断强化: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城墙加砌砖石1米,增设59处哨所。
次年增筑敌楼10座。
万历年间扩建后,城墙高度翻倍至7.4米,周长延展至2710米。
城门名称几经更迭,东门最终定为“鸿渐”,西北门改称“朝阳”。
清军南下的铁骑踏碎了城墙的安宁。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炮火轰塌雉堞;郑成功为据守丙洲岛,拆部分城墙筑新城。
尽管清康熙年间屡次修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后一次修缮后,古城墙终在近代化浪潮中褪去防御职能——1926年为修马路,南门至小西门段被拆除,唯余傍溪的450米残墙,如断臂般悬于历史悬崖。
今日所见的城墙遗址,沿东溪蜿蜒如龙。
条石干砌的墙体宽4米、距溪床高5米,红泥夯填的缝隙间滋长着苔痕,显露出“无垛堞”的简朴形态。
这段城墙因临溪而建,在当年拆城筑路的风潮中意外留存,成为厦门五处城墙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1996年,孔庙前76米城墙迎来新生。工匠们复建垛堞、修补墙体,让消逝的雄姿局部重现。
更富生命力的是城墙上一株327年树龄的古榕——气根如历史脉络垂入石缝,树冠如绿云笼罩城头。
它与1985年同安县政府所立文物保护碑相伴,构成“城墙古榕”的独特景观,被当地人誉为“活着的城市地标”。
早在1984年,这段遗址已被列为同安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更计划复原“朱紫门”等古城门,意图串联孔庙、古城墙形成文化长廊。
当游客抚摸温润条石,仿佛能触到1145年的夯土内核——这是宋元明清四朝工匠在同一个坐标上接力垒筑的“时间剖面”。
文史专家彭一万提出“古城墙公园”的构想:
以城墙为核心,建设融合观光、研学、博物馆功能的文旅空间。
当游客登上观澜亭远眺,可见东溪碧波映照现代体育场,历史与当下在此达成奇妙共生。
一位27岁的同安青年道出市民心声:“如果重新把古城文化搞起来,能增加同安人的自豪感。”
城墙西北角的“朝天楼”已重建落成,清嘉庆县城古图上的五座城门,正在石与木的碰撞中渐次归来。
暮色浸染东溪,327岁的古榕气根轻拂城墙。
条石缝隙间滋生的蕨类,在夏日的湿热中蔓延出新绿。
这截450米的残垣,以“厦门最古老城墙”的身份倔强挺立——它见过1145年的夯杵起落,挡过倭寇的火铳,承受过清军的炮火,最终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幸存。
当孩童奔跑在复建的垛堞间,古城门重建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八百年城墙终将以更从容的姿态,续写银城大地的历史长卷。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