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江汉平原腹地,一座县级市正在改写中国人口发展的固有逻辑。2024 年,天门市出生人口达 7217 人,同比激增 17%,8 年来首次实现 "由降转增";2025 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 3756 人,同比增幅 5.6%,延续向好态势。这个曾因人口外流严重被贴上 "空心化" 标签的城市,通过 "三维激励" 政策组合拳,创造了人口增长的 "天门奇迹"。
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鼓励生育一站式服务窗口",产妇李芳敏在分娩后 2 小时内就收到了 22.51 万元的生育 "大礼包"—— 包含 12 万元购房奖励、3.6 万元育儿补贴、4800 元产假补助等七项政策红利。这不是个例,自 2023 年 9 月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以来,该市已发放奖补资金 9000 多万元,直接惠及近万人次。
阶梯式补贴体系成为撬动生育意愿的关键杠杆:
这种 "现金直补 + 资产增值" 的组合,使生育三孩的家庭在孩子 3 岁前累计获得的补贴,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 2.3 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天门,生育不再是女性职业发展的 "休止符"。该市创造性地将产假制度与财政保障挂钩: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妇女分别享受 6-8 个月产假,农村居民、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还可额外获得每月 600 元的产假生活补助。2024 年,全市 88 位生育二孩、三孩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中获得倾斜,打破了 "生孩子耽误晋升" 的职场潜规则。
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体现在三个层面:
这种 "时间保障 + 职场支持 + 照护便利" 的制度设计,让生育从 "家庭孤军奋战" 变为 "社会协同作战"。
天门的政策创新超越了单纯的生育激励,形成覆盖婚恋、孕育、养育、教育的完整链条:
这种 "人口增长 - 产业发展 - 财政增收" 的良性循环,使生育政策的综合效益放大数倍。湖北省社科院测算,天门每投入 1 元生育补贴,可带动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 7.2 元的经济增量。
天门的实践打破了 "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 的固有认知,其核心在于构建了财政可承受、群众能感知、社会易参与的政策体系:
这种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的智慧,为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正如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所言:"人口是城市发展的终极变量,我们用 2% 的财政投入换取 17% 的人口增长,这笔投资的长期价值不可估量。"
在天门街头,推着双胞胎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渐成常见风景。这座城市用三年时间证明:当政策真正站在群众立场,当生育从 "个人选择" 变为 "社会共识",人口增长的奇迹并非遥不可及。正如市卫健委主任汪会兵所说:"我们不是在单纯鼓励生孩子,而是在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 这种联结,或许正是破解低生育率困局的终极密码。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