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还是瘦,哪个才是健康?”每年体检季,退休多年的王阿姨总少不了为体重发愁。明明年轻时体态纤细,如今腰围见长,家人还老劝她“越瘦越好”。可医生看完她的体检报告,却难得露出笑容:“阿姨,您的身体很棒,体脂指标也理想。这点‘微胖’,其实对老年人来说恰恰是最合适的。”
很多人都像王阿姨一样,坚信“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当你步入花甲之年,真的需要一味追求“清瘦”吗?近日,一份关于60岁后最佳健康体重的全新研究结果引发关注:微胖,反倒成了健康与长寿的关键条件之一。
那么,为什么“微胖”反而成了健康密码?60岁后到底该把体重控制在哪个范围,才能活得更久、更好?答案,或许和你的认知大不同。
体重过瘦,其实对长寿是个隐形威胁,尤其是上了年纪后,体重管理并非越轻越健康。那么,60岁以上人群的“最佳体重区间”究竟是多少?什么样的身材才最有利于延年益寿?下面就带您科学揭秘!
体重真不是越低越好:研究告诉你的真相
近些年大量权威研究推翻了中老年“应尽量瘦”的常识。《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发布的一项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针对16523名65岁以上健康人群,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
受试者中,体重减轻5%-10%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近20%;而体重减轻超10%的人死亡风险则再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癌症、心血管疾病还是其它慢病死亡,和体重下降都呈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对于60岁后的人而言,“过瘦”反倒比“微胖”更危险!研究还明确指出:BMI维持在23-25区间,平均寿命显著延长。
另据《流行病学年鉴》长期对4576人随访调查显示,31岁正常、到六七十岁渐成微胖、超重者死亡风险最低,寿命反而最长。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的最佳体重“黄金区间”
那么,60岁后到底该把体重控制在什么范围才最利于长寿?答案是,BMI指数保持在23~25,甚至最大可到26.9之间,反而最安全。换算下来,比如身高1.60米的老人,体重落在59~64公斤区间最理想。低于BMI 20则存在免疫力下降、肌肉减少、骨质疏松等风险。
为什么微胖更有利?
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降低,肌肉和骨量都逐渐减少。如果体重太轻,一旦遭遇突发疾病(比如感染、骨折等),身体难以提供足够能量,有时甚至难扛住术后恢复。而微胖,却能为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储备”和免疫保障。
保持健康体重,关键做对这三件事!
想达到“黄金BMI”,有些观念和做法必须调整。
合理设定目标,动态监测体重。60岁后,建议每月测2次体重+每年检查BMI。BMI不低于20,不高于26.9,过重或过轻都要警惕
饮食结构要丰富,多选抗炎食物。每餐八分饱,优选全谷类主食、深色蔬菜与优质蛋白。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每公斤体重1-1.2克,可适当进食牛奶、豆制品、鸡蛋等。避免过度节食,适量加餐,预防低血糖与消瘦
坚持适宜运动,增强肌力与心肺功能。偏瘦人群适合力量锻炼与异步营养,超重人群要增加有氧运动(如快步、太极)。运动量以能交流、适度微汗为佳,不求激烈,只求持久。
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建议,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样是防止体重异常波动、防老抗病的基石——夜间睡眠不佳人群易诱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约10%。合理作息、适度午休,是微胖状态下的“长寿搭档”。
案例故事:健康“微胖”,不等于胖若两人
63岁的徐阿姨,平常自觉“中等偏胖”,对体检一直忐忑。医生给她的评语是:“体型非常理想,脂肪不超标、肌肉含量适中,几个重要指标都优于同龄人。”徐阿姨这才明白:“原来我不用再拼命减重,也能活得精彩!”
很多老人担心“微胖”影响健康,其实只要血压、血糖、血脂稳定,定期复查,适度的“金标准体型”真能让你延年益寿。
医师温馨提示
健康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标准,但60岁以后,“微胖不等于肥胖”,更不代表纵容放任。维持在最佳区间的体重,做出适合年龄的饮食运动调整,远比苛刻追求“体重越低越好”更重要。
长寿秘诀,藏在日常的点滴自律发力
如果你已年过六旬,不妨换个思路,将目标指数向专业推荐靠近。别再盲目“减重”,而是“调体成金”,成为自己健康长寿的主导者。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4.《世界卫生组织BMI标准解读》 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