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烟火到全网爆红:“鸡排哥”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深夜十点的夜市总像被施了魔法——霓虹灯管在蒸腾的热气里晕染出暖黄光晕,铁板上滋滋作响的油花溅起细碎星光,混着孜然与辣椒面的香气钻进每一个路过人的鼻腔。老陈支着那口用了八年的黑铁锅,围裙上沾着星点面糊,正熟练地翻动着金黄酥脆的鸡排。谁能想到,这个在城南夜市守了十几年摊位的普通小贩,会因为一条随手拍的短视频,变成全网热议的“鸡排哥”?

故事要从上个月说起。大学生小林举着手机记录日常Vlog时,镜头扫过了自家常买的鸡排摊。画面里没有精致的摆盘,只有老陈布满老茧的手快速撒调料的动作,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老板多加辣”“给我来两份”的吆喝声。这条原本只是分享给朋友的视频,意外被算法推上了热门。评论区有人注意到细节:“看这火候控制,至少十年功底”“肉汁都要从屏幕里流出来了”。短短三天,播放量突破千万,#鸡排哥#话题登上热搜榜前三。

走红后的老陈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最初几天,他的摊位前排起百米长队,有年轻人举着自拍杆直播他颠勺的过程,有美食博主专程驱车三百公里来探店,甚至还有MCN机构拿着合同堵在摊位旁。但热闹背后藏着隐忧——当“网红”标签盖过“手艺人”本质时,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在评论区质疑:“不过是跟风炒作,等热度过了谁还记得?”也有同行酸溜溜地说:“靠运气火起来的,能撑多久?”

这些声音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短视频时代的流量困局。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昨天还是全民追捧的“拉面西施”,今天就成了无人问津的背景板;上个月爆火的“煎饼大妈”,这个月已经转行卖起了日用品。但仔细观察“鸡排哥”的生存智慧,或许能找到不同的答案。他没有急于扩张加盟,反而每天只做固定数量的鸡排;面对天价签约费摇头拒绝,却认真回复每条询问做法的粉丝留言;直播间里不喊口号不卖惨,只是安静地展示选肉、腌料、油炸的全过程。

这种踏实反而成了最好的营销。上周我去采访时,正遇到一位从外地赶来的食客。她说自己是看了老陈教做鸡排的视频才来的:“别的网红都在教怎么快速变现,只有他在教怎么把食物做好。”这样的认知转变,让“鸡排哥”逐渐脱离了单纯的流量符号,开始向“品质IP”进化。就像他摊位前那棵被油烟熏得发亮的老槐树,根系早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样的走红会是昙花一现吗?答案或许藏在更宏观的视角里。当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猎奇式的打卡,转而追求有温度的饮食文化;当平台算法从单纯追逐热点,转向扶持有生命力的内容创作者;当整个社会对“匠人精神”的价值重新发现——那些真正扎根于生活、沉淀了时间的个体,反而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力量。

看着老陈在暮色中擦拭着用了多年的铁锅,我忽然明白:所谓网红经济的本质,从来不是谁比谁更会博眼球,而是谁能把平凡的坚持活成别人眼里的光。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鸡排要炸得透而不柴,日子也要过得实在而不虚。”

人间烟火值得被看见,人间烟火气是藏在市井巷陌里的“隐形冠军”,真正的烟火气,从来都不在滤镜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美食   烟火   流量   现象   街头   密码   摊位   铁锅   视频   夜市   上个月   光晕   算法   滤镜   西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