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看到的服装面料细腻、版型挺括,下单收到后却发现布料粗糙、做工敷衍,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网购经历。

主播展示的商品光鲜亮丽,到手却成了 “买家秀” 既视感,一度怀疑是自己的颜值或身材问题。
但事实上这背后藏着商家精心设计的 “带货” 套路,90%的人都被蒙在鼓中。

而近日官媒曝光的直播带货乱象,则揭开了这个行业内的潜规则,也让无数消费者恍然大悟。
“本想诚意合作带货,没想到被商家的‘坦白’惊出一身冷汗。”
近日,一位从事自媒体带货的女子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遭遇,曝光服装行业直播带货的 AB 被套路后,瞬间引发网友热议。

据该女子透露,她在网上刷到一款毛衣后觉得款式很不错,并且直播间其他展示的女装也款式新颖、质感上乘,粉丝量和销量都颇具规模。
见此情形,女子就声称能否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收到货不错的话,可以跟对方合作带货。
在沟通初期十分顺利,商家对合作意向也表示认可,双方很快进入产品细节对接阶段。

然而,当她提出要查看供货样品并确认发货标准时,商家的回应让她大跌眼镜。
商家直言不讳地告知,直播间展示和主播上身穿着的是 “A 货”,用料扎实、做工精细的高品质版本。
而实际发给消费者的是则 “B 货” ,采用廉价面料、简化工艺制作的低成本仿版。

这两者在面料触感、版型剪裁、细节处理上相差甚远,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听闻此言,女子当场就被震惊了,但商家却声称:“我们都这样干,行业内95%的人都这样卖。”
因为只有用高品质的 “A 货” 展示,才能吸引消费者下单,而用低成本的 “B 货” 发货,才能保证利润空间。

至于消费者收到货后的不满,有些商家早已想好应对之策,要么以 “灯光差异”“拍摄角度” 为由推脱,要么承诺小额补偿息事宁人,实在推脱不掉再同意退货,反正大部分消费者嫌麻烦不会深究。
因为深知这种行为违背诚信原则,该女子果断拒绝了合作,并将沟通记录和商家的 “行业内幕” 公之于众。
随着该事件被官媒报道后,一时间引起热议,不少网友留言分享类似经历,也印证了这种套路的普遍性。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女子曝光的服装 AB 版套路,还只是直播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货不对板” 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从服装鞋帽到生鲜绿植,从家居用品到美妆护肤,几乎覆盖所有品类,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官媒调查发现,直播带货的 “货不对板” 套路花样繁多远超想象,有消费者在生鲜领域直播间下单 99 元 3 只的 “散养大公鸡”,收到的却是每只不足 100 克的小鸡仔,连鸽子大小都不及。
而商家在直播中展示的公鸡毛色油亮、体型肥硕,宣称 “所见即所得”,实际发货时却以 “养殖周期差异”“运输应激减重” 等借口搪塞。
不仅如此,家居建材领域同样乱象丛生,有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 “枝繁叶茂” 的桂花树,下单时主播强调 “一物一拍”,还将消费者尾号贴在树上以示保真,结果收到的却是枯枝败叶的瘦弱小苗,树径比直播展示的小了近一半。

而这些套路的共同点的,就是利用直播展示用高品质样品吸引眼球,实际发货用低成本劣质品以次充好,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下单。
直播带货 “货不对板” 乱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部分商家诚信缺失,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违法违规。
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下,一些商家认为 “只要卖得多,差评不怕多”,即便被投诉也能通过换账号、换平台等方式继续经营。

而面对直播带货或店铺的 “AB 货” 套路,消费者并非无计可施。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商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大象新闻的报道
作为消费者可以单时录制直播视频,重点保存商品展示、主播承诺等内容,确保证据链完整。
如果发现发现货不对板后,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商家,明确提出退货、换货或赔偿诉求,沟通时注意保留聊天记录或通话录音,避免商家后期否认。
若是商家死不认账,还可以直接申请平台介入,更严重的则向监管部门投诉或走法律途径。

直播带货的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物渠道,让优质商品直达用户,但 “AB 货” 套路的存在,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 “AB 货” 套路,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