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曾把120名幼童送去美国留学,但学到一半,却被强制召回

这些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从1872年到1881年,清政府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国。而这些小孩的平均年龄仅为12岁。如果按照原计划,他们将会在美国学习生活15年。但是在第9年的时候留学计划突然中断。绝大多数“幼童”被强制召回。


虽然他们没能完成学业,但他们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送这些幼童出国留学呢?然后清政府又为什么中断了留学计划呢?还有就是,这些幼童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究竟怎么样呢?

说到留美幼童,我们必须要提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容闳。如果没有容闳,那么就没有留美幼童。

在1828年,容闳出生于现在的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由于南屏镇距离澳门特别近,所以容闳从小在澳门的一所洋人学校读书。在18岁那年,他跟随洋人校长去到美国深造。经过几年的学习,容闳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所以容闳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知名大学的中国人。


那当容闳毕业之后,他并没有打算留在美国。他要回国,他要建设自己的国家。他要把更多的中国人送到美国读书。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摇摇欲坠的晚清时期,容闳用了18年才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1854年,29岁的容闳回到了中国。此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席卷全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哪有心情搞什么留学项目。所以容闳就开始自谋生路。他做过翻译、干过法律,同时,他也为美国公使馆工作过。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刻意结交一些达官贵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曾国藩。当时正值洋务运动的初期阶段,曾国藩也非常认可容闳的留学计划。但这么大的事肯定得皇帝拍板,所以曾国藩也在等待时机。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870年。这一年,天津老百姓焚毁了教堂,杀死了传教士。当时清政府就派曾国藩去处理这件事情。然后,曾国藩就邀请容闳来做翻译工作。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曾国藩就明显感觉到。随着与洋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清政府还是得培养一些知己知彼的“国际人才”,要不然这没法和洋人打交道。

诶这时候,曾国藩就突然想到了容闳的留学项目。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一合计,他们两个人就联合上书了皇帝。

在奏折中他们说道:“西方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而它的背后是军政、船政、制造、天文、地理等多种知识的结合。我们可以选拔一些聪明的孩子,然后让他们去学习洋人擅长之技。这样我大清也能逐步强大。”


这道奏折递上去之后,很快就有了回应。当时的同治皇帝只回复了四个字,依议、钦此。那随着皇帝的批准,下面的人也立刻开始行动。

当时的留学计划是这样的,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连续4年,一共120名幼童。这些幼童需要在美国学习15年。他们学习的专业主要包括,军事、船舶、计算、制造等这些方面。留学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总计花费约120万两白银。

说到这个数字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我看网上有人计算说,这120万两白银约合现在的400万美元。说实话,这个金额真的不低。当时的很多学生需要打工交学费,但留美幼童不需要。他们的生活条件比绝大多数美国学生都要富裕。


我们在这里补充一个小点。就是清政府之所以这么大气,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借此机会向老美展现清朝的大国气质。说白了就是好面。但不管怎么说,清政府还是非常支持这项留学计划的。

当大框架敲定之后,具体的实施就交给了容闳。那么容闳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生。说到招生,大家肯定会以为。哎呀政府出钱培养,又是去发达的美国留学,那应该很多人报名吧?

诶,事情恰恰相反。

首先,当时也没个报纸什么的,所以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项目。而知道这个项目的人都是达官贵族八旗子弟,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虽然清朝百姓已经见识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但他们还是认为,外国都是蛮夷之地,外国人也都是野蛮人,他们饿了,没准还吃人呢。所以在这样的思想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想出国。


一开始,容闳在上海招生。他本来以为,上海人的思想已经够开放了。但最后他却只招了几个人。到后来没有办法,容闳只能回老家广东招生。在这120名幼童中,大约有80多人来自广东。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12岁。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幼童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有些家庭是为了出去闯一闯,而有些家庭就是单纯的走投无路。不得不说,广东人真是敢想敢干。因为这一别就是15年,中间发生任何变故,那就真是阴阳两隔了。

但还是那句话,富贵险中求。在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正式踏上了赴美的轮船。

留美生活

经过25天的航行,30名幼童顺利抵达美国的西海岸。随后,他们乘坐火车横穿美国,最终抵达新英格兰地区。在幼童出发之前,容闳已经提前去到了新英格兰。他亲自为幼童们找了寄宿家庭、找了中学、找了大学。

当时,容闳学习的地方就是新英格兰。18年后,当30名中国幼童再次抵达这里的时候,它立刻引起了美国的轰动。美国媒体对这件事件进行了很多正面报道。但是当美国人真的看到这些小孩的时候,他们还是觉得很奇怪。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长辫子。那我们也都知道长辫子对于清政府的重要性。所以这也为后来的中断计划埋下了伏笔。


当这些幼童进入美国学校之后,他们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问题。那该说不说,中国小孩在学习方面好像真的有天赋。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的英语水平就已经和当地小孩差不多了。而且中国小孩的英文书写也非常漂亮。他们不仅能用钢笔写,他们还能用毛笔写。他们不仅能写英语作文,他们还能写英语诗歌。而且这可不是一个小孩有这些能力,大多数中国小孩都可以这样。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中国小孩真的是震惊了外国老师。那随着语言问题的解决,中国小孩也陆续进各大中学。而他们在中学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六边形战士来形容。


首先,学习成绩就不用多说了,那绝对是碾压级的存在。其次,中国小孩在体育方面也非常厉害。这个好像有点反直觉,但事实情况还真就是那样。再者就是,中国小孩长得非常秀气。而且很懂礼貌,也文质彬彬的。就凭这一点,他们身边就不缺外国女孩。

那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那种自卑的感觉。在毕业典礼上,他们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很多次演讲。演讲的主题包括,中英鸦片贸易,中日琉球事件,以及俄国土耳其战争等等。

大家要知道,他们可都是中学生啊。同期的美国小孩可能连“背诵全文”都不会,而留美幼童已经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了。

那由于孩子们都非常优秀,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他们的作文、故事、画作都能登上美国的知名报纸。到后来,美国总统都亲自会见了部分中国小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知名度和口碑都非常不错。这也算是为大清争足了脸面。

但是呢,诶有一部分人不高兴了。这部分人就是中国留学管理局。


当留美幼童抵达美国之后,清政府也在新英格兰设立了留学管理局。这个管理局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工作是管理开支,另一项工作就是管理幼童的学习和生活。

而在留学计划开始之前,清政府就为幼童划定了三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不能加入美国国籍。第二条红线,不能信教不能进教堂。第三条红线,不能剪辫子。

那除了这些三条红线之外,幼童们还需要定期学习儒家经典。然后什么跪拜皇帝,参与祭祀这些都要参加。如果他们表现的不好,管理局的人还会加以体罚。

一开始呢,幼童们还能接受。可是慢慢的,他们越来越无法适应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大家也可以想想看。白天,他们的课程是机械、工程、天文、地理。然后还有什么洛克、卢梭的启蒙思想。


可是到了晚上,他们还要遵循传统,跪拜皇帝画像。白天他们讲的是自由和民主,可是到了晚上他们还需要背诵《大清律例》。这种感觉真的太割裂了。而且他们的长辫子也经常被人嘲笑。当时有很多美国人称呼他们为“中国女孩”。

那在各方面的冲突下,有些幼童就剪掉了辫子,然后冲进了教堂。你说其他事情还可以商量,但这两件事情没得商量。所以管理局立刻将几人赶回了中国。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其余的幼童就老实了很多。当然也可以说,他们学会了见人下菜。平常上学的时候,他们穿着小西服,然后把头发放进衣服或者帽子里。可是一到管理局,他们会穿上袍子,然后把辫子露出来。

其实面对这些情况,管理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自己也在美国生活,美国什么文化他们自己也知道。只要这些幼童能学成归国,他们的任务也算顺利完成了。

那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年长的幼童们陆续考进了美国的大学。

据统计,当时有22人考进了耶鲁。8人考进了麻省理工。3人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2人考入了哈佛大学。其余的人不是说没有考入知名大学,而是他们还在上中学。那当这些“幼童”进入美国大学之后,他们照样是大学里的六边形战士。


不过在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他们的体育项目。当时留美幼童们组建了一个“东方人棒球队”。詹天佑是内场手,梁敦彦是最佳投手,黄开甲的绰号是“小旋风杰克”。

这支棒球队经常去全国比赛,在校际联赛中也屡次夺冠。其次,钟文耀是耶鲁大学划船队的队长。在钟文耀之前,耶鲁大学一直被哈佛大学按着头打。但是当钟文耀成为队长之后,他们连续两年击败哈佛。


这些“幼童”凭借自己的实力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他们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掌声。但是,他们却无法赢得清政府的信任。

当留学计划进行到第8年的时候,管理局来了一个新官,名叫吴嘉善。这个吴嘉善是个顽固的犟种。他排斥一切外国人的东西。他不让“幼童”们穿西式服装,不让他们学习地理,不让他们搞体育活动,不让他们和女同学走的太近,不让他们和同学去露营。

除此之外,吴嘉善又加强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学生们见到他,必须要行跪拜礼,鞠躬都不行。那类似的繁文缛节还有很多很多。


总之就是,吴嘉善想让这些留学生只学习知识,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要参与。

但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它怎么会愿意回到笼子里呢?所以吴嘉善的举措引起了“幼童”们的激烈反抗。

这时候吴嘉善一看,好家伙。你们这是要造反啊。于是,他直接上书了皇帝。这个吴嘉善大概是这么说的,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学生德行未坚,沾染恶习。他们已经丧失了爱国之心,即便学成归国,那也无益于社会。现在可以早日将学生撤回,国家还能减少损失。

当吴嘉善的奏折一上,其他的有识之士都感到很惋惜。容闳极力证明孩子们的学习和思想完全没有问题。李鸿章打圆场说,没上大学可以先回来,已经上了大学的,能不能让他们上完再回来。要不然,这也太可惜了。

那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在联名请愿。比如大学的校长、将军、大使、马克吐温以及美国的前总统等等。他们都觉得这些中国孩子非常非常优秀,就这么半途而废实在是太可惜了。但是呢,一切都为时已晚。留洋学习哪有庆生和享乐重要。于是皇帝在奏折中又写了同样的4个字,依议、钦此。

幼童归国

在1881年,94名“幼童”分批回到了中国。其余的“幼童”,有几个已经提前召回,有几个病死了,还有几个抗旨逃跑了。在这94名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学业。其余的人全都是半途而废。所以当这些幼童回到中国之后,他们并没有从事相关的专业。

但是由于清政府已经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所以“幼童”们也被分配到了改革的最前线。有的人去到了煤矿、有的人加入了海军、有的人干起了教育、有的人搞起了电报。虽然这些工作和他们的专业并不对口,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不菲的成绩。

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黄开甲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李恩福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在美华人争取利益。在庚子赔款中,梁诚敦促美国退还了1000多万美元。而这笔钱又促进了清华大学的建立。


随后,唐国安任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蔡绍基是北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容揆任驻美外交官长达40年。钟文耀是中国铁路网络的构建者。吴仰曾、邝荣光等8人是中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师。

除此之外,20多名留美幼童服务于海军。在中法战争中,4名“幼童”为国捐躯。在甲午海战中,多名幼童随船撞击了日本的舰船。

很多“幼童”分散到了各个行业。毫不夸张的说,他们不仅是铁路、矿业、外交、通讯、教育等领域的拓荒者。他们还为旧中国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留美幼童项目是一次悲壮而深刻的探索。它的意义已经远超教育本身。这些平均年龄仅为12岁的孩子,他们既是清政府自救的棋子,也是中西文明碰撞的载体。他们的个体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他们以撕裂的青春为代价,在荒漠中踏出了一条通往现代文明的小路。

虽然他们的职位、经历各不相同,虽然后续也有很多其他的官派留学生。但“留美幼童”这四个字,永远属于这120个孩子。

听故事搜奇叔,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此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历史   幼童   清政府   美国   中国   嘉善   小孩   新英格兰   管理局   洋人   辫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