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输出初稿,人工细调校验!北大揭秘《洛神赋》全卷复原过程

从余存的250字,到完整的919字——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复原的王献之《洛神赋》全卷于今年8月首次亮相。团队近日揭秘了此次复原工作的细节。团队以残存的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为底本,结合书法字体设计与AI(人工智能)造字技术,尽可能保留原作风貌,让《洛神赋》全卷实现了数字化重生。

《洛神赋》为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虽多次挥毫落笔,创作多幅《洛神赋》作品,但大多散佚残缺。现存于首都博物馆的宋刻《玉版十三行》,青碧玉版上刻有残存的十三行内容。北大字体中心以此为主要底本,参考其他珍贵拓本,开展复原工作。

“十三行内容占比不到原文的三成,字形少且部分残缺严重,使用传统字体设计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结果。我们尝试将书法字体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利用AI智能生成字体技术中的仿写拓展技术,通过分析现有字体的特征,仿写并拓展其风格和样式。”北大字体中心副主任连宙辉介绍,团队首先从原帖中精心复原出有限的基础字形,将其作为AI学习的“审美种子”,进而依托自主研发的模型,对这批复刻字进行多维度笔法解析。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利用AI技术快速生成其他缺失字形,实现了风格统一下的有效“量产”。

复原过程并非“一键生成”般简单。连宙辉说,AI的输出只是初稿,每一个字均由专业书法设计师进行人工校验与精细调整。北大字体中心计划通过线上平台展示《洛神赋》全卷,让更多人深入细致地欣赏作品细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团队还将把它转化为实体展品,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展出,让经典书法以生动、多元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何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科技   洛神赋   调校   初稿   北大   过程   字体   团队   技术   书法   字形   底本   人工智能   多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