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人民日报的动态,揭开了孙颖莎的“真实现状”

文|紫薯丸子

编辑|司徒夜


一位刚实现世乒赛卫冕、世界排名稳居第一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坦言自己“这半年状态和感受并不好”?

为什么她在万众瞩目下逆转取胜之后,却选择躺地流泪?

《人民日报》的一条转发,意外揭开了孙颖莎身后那些从未被镜头完整讲述的故事。

人民日报发文,撕开“光环滤镜”

9月18日,《人民日报》一条带话题#孙颖莎说每一场比赛都去全力以赴#的转发,在体育圈引起不小反响。

平时聊起孙颖莎,总习惯性给她贴满“光环标签”:世界第一、世乒赛金满贯、“小魔王”……

好像她就该永远顺风顺水,就算遇到挑战也能轻松化解。

但在《乒乓世界》的采访里,孙颖莎却特别坦诚地“拆了自己的滤镜”:

“自己在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到现在,这半年多里,状态和感受其实都不是特别好。”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很多人,原来就算是世界顶尖选手,也会有状态“掉线”的时候。

能站在顶级赛场,靠的从不是“天生厉害”,而是“超人的努力”。

状态差就慢慢调,遇到挫折就接着练。

不藏着掖着自己的脆弱,也不放弃对比赛的认真。

了解孙颖莎的球迷都知道,她的大赛经历里,既有让人攥紧拳头的高光时刻,也有让人揪着心的低谷瞬间。

而最能看出她成长轨迹的,莫过于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和多哈世乒赛女单决赛这两场“生死战”。

从奥运失金到世乒逆转

先说说巴黎奥运会那场决赛。

当时孙颖莎世界排名第一,对手是队友陈梦。

不少球迷都盼着她能拿下这块金牌,圆自己的大满贯梦,铺天盖地的期待几乎要把人“裹住”。

可比赛结果是2-4输了,最后只拿到银牌。

赛后的孙颖莎看起来挺平静,只淡淡说了句:

“我会好好规划未来四年,争取再次冲击金牌。”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天比完赛,她和主管教练邱贻可根本没回奥运村。

后来她在采访中第一次提起当时的心情:

“脑子都是蒙的,心情挺压抑的,我和邱指导在外面一边聊天,一边溜达。”

更让人佩服的是,就算心里再难受,第二天她还要立刻投入女团比赛。

这种“再难也要扛住”的快速调整能力,比一块金牌更能看出她的专业和坚韧。

一年后的多哈世乒赛,成了她心态蜕变的“证明题”。

这次决赛,她又遇上老对手王曼昱,比赛打得那叫一个“揪心”。

第一局孙颖莎顺顺利利拿下,可后面几局比分咬得死死的,谁都没把握稳赢。

最关键的第六局,她一度10-6领先,手握4个赛点,没想到被王曼昱连追4分逆转;

到了决胜局,更是3-7落后,眼看就要再次输球。

就在大家都以为她要崩溃的时候,她突然改变了战术。

用细腻的摆短控制住王曼昱的进攻,一分一分往回追,最后连得6分,硬生生实现了“逆转”。

当最后一分落地,这个25岁的姑娘再也忍不住,直接躺在地上,眼眶都红了。

后来她解释为什么哭:

“打完决赛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这段时间的起伏、比赛中的困难,这种心情不好形容,但当时就是情绪上来了。”

这两场决赛一对比,孙颖莎的心态变化特别明显。

她自己也承认:“我的心态要比打奥运会的时候好很多。”

其实多哈世乒赛上的绝地翻盘,从不是运气好,而是孙颖莎从小就埋下的“坚持种子”结出的果。

很多人总说她是“乒乓球天才”,可没人知道,这份“天才”的背后,是从5岁就开始的日复一日的训练。

就算陷入低谷,也从没想过放弃的较真。

她的成长路,其实写满了“普通人的努力”。

十年如一日

孙颖莎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时才5岁。

在石家庄的一个普通乒乓球馆里,别的小朋友还在玩玩具车、闹着要零食;

孙颖莎已经开始重复那些枯燥的挥拍动作了,一遍又一遍。

10岁那年,孙颖莎被选进河北省队,这意味着她要离开家,开始集体生活。

训练强度一下子翻了倍,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出操,白天练技术、练体能,晚上要练到9点才能休息。

但她没放弃,凭着这份韧劲儿,15岁的她拿到了全国少年锦标赛冠军,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

2017年,17岁的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就像“开了挂”一样。

连闯数关拿下女单、女双冠军,直接“空降”世界排名第10位,成了当时乒坛最大的黑马。

不过,“天才”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2021到2023年,孙颖莎经历了职业生涯最迷茫的时期。

她的主管教练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国家队,整整三年,她处于“放养”状态。

那段时间,她输了很多“不该输”的比赛。

世界排名起起落落,有时候练着练着就会发呆,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但她没被低谷打垮,正常7:30出早操,她出早操6:30。

练接发球,白天练完一天,晚上还要再加练三四十分钟。

这份坚持,终于让她在2023年之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

2023年至2025年,她在WTT大满贯、世乒赛、世界杯和巴黎奥运会等多项赛事中拿下多个冠军。

成了中国乒乓球队首位双圈世锦赛金满贯女运动员,还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更难得的是,孙颖莎没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乒乓球上,还兼顾着学业。

9月,清华大学公示免试读研名单,她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上海交大本科到清华研究生,她一边要应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一边要完成论文。

这份“平衡”的背后,还是那份“把重要的事做到位”的坚持。

就像《人民日报》想传递的那样。

孙颖莎不是没有压力,只是把压力变成了训练场上的动力;

她不是天生强大,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不放弃”的坚持。

而这份坚持,才是她一路走到现在的真正“底气”。

结语

“没有一个运动员不想赢,也没有一个运动员不会输。”

孙颖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天才的定义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偶像的意义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让我们看到平凡人也能通过努力发光。

部分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孙颖莎说每一场比赛都去全力以赴#】2025

新华社|孙颖莎,刷新纪录!2025

中国新闻网|双金王!孙颖莎激动落泪.20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陷阱   现状   真实   动态   孙颖   世乒赛   多哈   巴黎   决赛   奥运会   女单   状态   滤镜   低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