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当第一滴露珠悄然凝结在草叶尖,时间来到9月7日,白露裹挟着天地间的凉意,温柔地叩响了秋天的门扉。这白露二字,原不过是历书上的一个名目,然而细究起来,却颇有些意思。所谓“白露”,乃是昼夜温差增大,水汽凝结而成,附着在草木之上,晶莹如珠,洁白似玉,故得此名。古人观物取象,以“白”形容露水,倒也贴切。这晶莹的白露,不仅是温度的暗号,更是时光写给人间的情诗。
此刻,万物都在酝酿初秋的的况味。霏霏细雨有一搭没一搭,漫天云霭一阵晦一阵明。秋风确是凉了,院里的梧桐叶子先自黄了边,继而蜷曲起来,早晚已有簌簌的响动。桂花已经开得很缠绵了,细细碎碎的金蕊团簇在青枝绿叶间,不动声色地闹着,整个庭院氤氲着一阵阵醉人芬芳。晨起推窗,一股清气透入,使人神志为之一醒。几只雀儿在枝头跳跃,时而啄食落下的花粒,时而偏头四顾,仿佛在观察这人世的变迁。它们的鸣叫不再如春夏般欢快,倒显出几分匆忙,大约是感知到南迁的时日将近了。
我想起了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鸿与雁,是两种鸟,按照古人的说法,鸿大雁小。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白露时节,群居的鸿雁将从北向南迁飞,寻找温暖的过冬之地。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春时飞往北方,秋来朝南迁徙,白露之后,燕子自北方归来,故为“归鸟”。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是美食之意。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觉察肃杀之气,纷纷储存食物以备过冬。白露三候,是天地间最准时的迁徙约定:鸿雁南飞,衔来远方的消息;燕子辞巢,抖落屋檐下的旧时光;群鸟储食,将秋天的馈赠细细藏入巢穴——在自然的法则里,就连离别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期待。
秋风凉,白露降。人们说,白露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的时节,万物似乎都有了欲言又止的悲伤。你说白露是什么?白露,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露从今夜白,夜自此日凉;是空调外机终于停下喘息;是楼下豆浆店改卖桂花酒酿;是凌晨四五点的那一滴清露,随着天气转凉,日益凝结一层白光,当它从草叶尖摇摇坠落时,摔碎发出极轻的“啪”之一声,像谁把“再见”咽回喉咙。
天地万物,何以至此日皆有欲言又止之态?我想,大抵是因白露居于夏秋之交,前承盛夏之荣,后启深秋之凋,正是一个转折的节气。万物于此际,仿佛突然意识到繁华将尽,凛冬将至,故而悲从中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那草尖的露珠,何尝不是天地的一滴泪;那虫儿的低鸣,何尝不是生命的一曲挽歌。
别再问“为何悲秋”?秋从不负责解答,它只负责提醒:白露后便是秋分,秋分后便是寒露,时序推迁,从不因人的意愿而停留片刻。白露的悲伤,不在于凛冽,而在于温吞。它不像寒冬那般剑拔弩张,只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晨昏交替间提醒人们:盛极而衰是万物的宿命。枝叶由绿转黄,花朵由盛转衰,连日光也一天短似一天。这悲伤欲言又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自然之理,说多了反倒显得矫情。
然而在这渐沉的时序里,却也藏着几分清明。暑气尽消后,人的头脑格外清醒,知道该为什么事忙碌,为什么人牵挂。人人心中有许多话,关于逝去的岁月,关于不再归来的人,却终究没有说出口。白露时节,人亦学会了沉默。白露教人放下对炽热的执念,学会在清冷中自持。这悲伤中有一种清醒的认知,是对生命规律的领悟和接纳。草木无言而承露,虫豸有声而节鸣,人则有情而默然——万物各以其方式,表达着对时序更迭的敬意。
夜深了,露水重新凝结在草尖上,映着路灯微弱的光,一如晨时那般晶莹。它们的存在短暂却恒常,年复一年,总是在这个时候悄然降临,又在翌日清晨悄然离去。万物有节,悲欢有时,这或许就是白露要告诉世人的:悲伤不必言说,只需默默经历,然后等待下一个时序的轮回。
《白露》林珊
还是会有蝉鸣,在歌声里起伏
还是会有花香,在寂静中落下
这一日,我独自走在旷野
紧跟在我身后的,
是小狗、夕阳和马尾松的枯枝
我们眼神黯淡,互不言语
我们肩披暮色,互不打探彼此的身世
如果此时,你忍不住想迎风落泪
请不要忘记,
秋风凉,白露降。
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