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现在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袭扰,早就不是随便扔几枚导弹那么简单了。
人家摆明了要在冬天完全到来前,把乌克兰的能源命脉彻底掐断,泽连斯基急得赶紧向西方喊话求援,可这冬天的日子,怕是没那么容易熬过去。
基辅街头现在随处能看到囤蜡烛、扛发电机的民众,医院里不少手术因为突然停电被迫中断,有些家庭实在没办法,只能重拾烧木头取暖的老法子。
这场景看着就让人揪心,战争带来的苦难,最终还是落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

俄军这次的战术调整挺明显的,之前还只是想暂时让电力系统停摆,现在直接改成了彻底摧毁。
人家对外说是回应乌克兰用“风暴阴影”导弹打击俄布良斯克州化工厂,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藏着更深的打算。
趁着寒冬将至,把能源系统砸瘫痪,既让老百姓过不好冬,又能拖累乌军的作战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本来以为俄军还是老一套的打击方式,后来发现人家已经练出了一套立体组合拳,每一步都踩在乌克兰电力系统的软肋上。

最先出动的是“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带着破片弹头,一批批朝着防空阵地和电力设施周边飞去。
它们的任务不是直接炸设备,而是撕开防御缺口,密集弹片能打坏近程防空导弹的雷达天线,还能逼着乌克兰的防空火力点暴露出来。
紧随其后的是“柳叶刀-3”无人机,这类无人机带着燃烧弹头,能精准找到电力设施的燃油储罐和变压器油枕。
一旦引爆,高温火焰会迅速点燃油料,不仅能烧坏设备本身,还能让后续的抢修队没法靠近,直接耽误修复进度。
真正给电力系统致命一击的,是那些高精度导弹和滑翔弹。

俄军拿出“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还有改进后的“KH-59”滑翔弹,集中火力攻击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控制室,以及输电线路的枢纽塔架。
这些核心设备可不是随便能替换的,主变压器光生产就得花大半年到一年时间,乌克兰自己早就造不了了,全得靠从国外进口。
乌克兰能源部门的数据显示,现在受损的电力设施能修好的比例大幅下降,比去年同期低了不少。
这说明乌克兰的电力系统正在一点点失去恢复能力,俄军的战术升级确实起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

很显然,这种盯着核心设备反复打击的方式,比之前单纯瘫痪的思路更狠,慢慢就能把整个电力网络的连贯性拆得支离破碎。
电力系统一垮,连锁反应就跟着来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11月中下旬夜里的温度就会跌到零度以下,而集中供暖全靠电力驱动。
现在全国能覆盖集中供暖的地方比去年少了很多,像哈尔科夫、苏梅这些靠近前线的州,有些城镇干脆就没了集中供暖。
老百姓只能靠烧木柴或者小电暖器取暖,可电力供应时断时续,这些取暖设备也经常没法用。

供水和通信也跟着出问题,乌克兰的自来水厂基本都靠电力带动水泵,一停电,多数地方只能规定时间供水,有些高层住宅因为水压不够,直接就没水了。
通信基站同样受电力影响,每天都有不少基站因为没电停工,东部和南部的偏远地方差不多没法通信,老百姓想跟外面联系都难。
民生的麻烦很快就传到了军事上,乌军的防空系统、雷达站还有通信网络,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
前线的乌军反馈,电力老断,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制导系统没法一直校准,拦俄军无人机的效率下降了不少。

雷达站只能一会儿开机搜索,一会儿关机躲避打击,经常出现防空空档,这就给了俄军导弹可乘之机。
后勤运输也受影响不小,铁路信号系统靠电力运转,供电不稳定,运物资的火车就老晚点,前线的弹药、燃油还有冬装补给都慢了下来,有些部队已经开始减少日常训练用的燃油量了。
如此看来,俄军打击能源设施的战术,确实间接削弱了乌军的作战能力。

看着能源系统快撑不住了,泽连斯基在11月6日的视频讲话里急着向西方喊话,明确说至少需要10套先进防空系统、200台大型发电机,还有5000吨电力设备的零件。
他这番求援,西方很快就有了回应,美国白宫说会尽快追加防空援助,欧盟也承诺给价值12亿欧元的能源设备,可这些承诺到了现实里,却没多少实际动作。
防空系统的缺口最明显,泽连斯基想要的“爱国者-3”“IRIS-T”这些先进防空系统,美国之前说要给8套,到现在只交了3套。

欧盟承诺的6套“IRIS-T”还在生产,最快也得明年1月才能送过去。
更要命的是配套弹药不够,已经送到的“爱国者”系统,备弹量撑死了能应付15天的高强度拦截,可美国国会到现在都没通过新的对乌援助法案,想补弹药都没辙。
能源设备的援助也慢得让人着急,欧盟说要给12亿欧元的能源援助,可实际到账的才3.2亿欧元,而且大多是小型发电机。
像大型变压器、输电铁塔这些关键设备,因为生产周期长、运输也麻烦,到现在一台都没运到乌克兰。

这些小型发电机对于整个国家的能源危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为啥西方的援助会“缩水”?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扯皮,也有现实条件的限制。
美国国内,共和党不赞成一直给乌克兰援助,觉得不能把纳税人的钱扔到没头的战争里,结果新的对乌援助法案在国会卡着动不了。
欧盟内部也吵得厉害,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想多给援助,可德国、法国怕帮乌克兰太多影响自己的能源安全,态度一直摇摆不定。

另外,西方自己的装备库存也见底了,美国陆军的“爱国者”导弹库存已经是近十年最低,想再大批量调给乌克兰也没那么多。
如此看来,西方不是不想帮,可能是真的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各自的利益考量,援助自然就慢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也在想办法自救,启用了东欧最大的200MW电池储能系统,能为60万家庭提供电力支持。
但全国那么多民众,那么多关键设施需要用电,这点储能capacity显然不够,只能解决部分区域的应急需求,没法从根本上缓解能源危机。

现在冬天已经来了,乌克兰的能源危机还在往更糟的方向发展。
俄军的立体打击一套接一套,一步步挤压着乌克兰能源系统的生存空间,而西方的援助承诺,却在政治扯皮和现实限制里难以落实。
对乌克兰来说,这个冬天不光要扛住严寒,还得应对能源断供、军队承压的双重麻烦。
这场危机早就不只是战场内部的事了,成了各方势力较劲的关键。

毫无疑问,这个冬天会是乌克兰近年来最难熬的一个冬天,普通民众在战火和严寒中挣扎,前线的士兵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其实从整个局势来看,俄军升级打击战术,本质上是想通过民生压力倒逼乌克兰在谈判桌上让步,而西方的援助滞后,也让乌克兰的处境更加艰难,战争没有赢家,最受苦的永远是无辜民众。
希望各方能尽快回到谈判桌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乌克兰的民众能早日摆脱战争和严寒的双重折磨,过上安稳的日子。
毕竟,和平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再强大的军事战术,再丰厚的援助承诺,都比不上一个安稳的过冬环境来得实在。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