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人口一直在减少,2024 年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少了 139 万,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下降了。
不光总数在减,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失衡,能干活的 16 到 59 岁人群占比降到了 60.9%,而 60 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却升到了 22%,照这趋势,未来三十年人口可能要少掉 2 亿多,到 2034 年左右还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这种变化让制造业受了不小影响,招工越来越难,用工成本也跟着上涨,好在工业机器人成了突破口。
2024 年一年就新增安装了 29.5 万台,现在活跃的工业机器人总数已经有 202.7 万台,2023 年时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也达到了 470 台。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机器人越来越多,大家最担心的就业饭碗,还能保住吗?
中国的人口情况,这可不是小事儿,2024 年末,中国总人口是 14 亿零 828 万人,比上一年少了 139 万人,这已经是 2022 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了。
更关键的是年龄结构,16 到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 2022 年的 62% 降到了 2024 年的 60.9%,而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却从 19.8% 升到了 22%。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能干活的人少了,需要养老的人多了。
而且有预测说,2024 到 2054 年这三十年里,中国人口可能要减少约 2.04 亿人,降幅比日本、俄罗斯都大。
到 2034 年左右,中国还会进入深度老龄化,65 岁以上老人占比会超过 21%。
这种人口变化对制造业影响可大了,制造业本来就需要不少劳动力,现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企业招工肯定更难,成本也可能跟着涨。
要是没点办法,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说不定就会受影响,不过,事情也不是完全没转机,机器人的出现就帮了大忙。
面对劳动力缺口,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得那叫一个迅速,2024 年,中国新增安装工业机器人 29.5 万台,占了全球新装机量的一半还多,比日本、美国多不少。
现在中国拥有 202.7 万台活跃的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占比很高,绝对是领先地位。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衡量机器人普及程度呢?
2023 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 470 台,超过了德国的 446 台和日本的 445 台,排全球第三,仅次于韩国的 1012 台和新加坡的 770 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都觉得,中国制造业虽然有大概 3700 万劳动力,但能实现这么高的机器人密度,确实很厉害。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之前有个《“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说要到 2025 年让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比 2020 年翻番。
结果 2020 年中国机器人密度是 246 台,2023 年就快接近两倍了,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而且政策还通过减税、给研发补贴、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帮企业降低买机器人、用机器人的成本。
如今,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深度渗透至国民经济领域,具体而言,它覆盖了 71 个行业大类、236 个行业中类,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能力与发展潜力。
虽然汽车制造还是用机器人最多的领域,但电子电气、金属加工、食品饮料这些行业,自动化程度也在快速提高。
就拿 2024 年来说,美国很多通用行业不行,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降到 3.42 万台,还降了 9%,而中国因为应用领域多,在全球经济波动的时候,受影响就小多了,韧性特别强。
另外,人形机器人也有新动静,在 2025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中国企业展示了能在工厂干复杂精细活的人形机器人原型。
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臂,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更广泛的用途,它能够灵活适应各类生产环境,从容应对不同的生产任务,展现出更为卓越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虽然现在还没大规模生产,但照这技术发展速度,未来 5 到 10 年,工厂里的劳动力构成说不定会有大变化、
随着机器人数量与日俱增,就业问题无疑成为众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人们忧心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这一问题备受瞩目。
有人说机器人会让很多制造业岗位消失,失业率会上升,也有人说自动化能让人去做更有创造性、更复杂的工作,还能创造像机器人设计、维护、编程这些新职业。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关键就看转型速度能不能和劳动力再培训的能力匹配上,2022 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之后还在降。
但这不全是机器人导致的,人口老龄化让很多人退休、服务业能吸收更多人、大家教育水平提高了选择职业更多样,这些因素都有影响。
所以机器人更多是填补了那些自然减少的岗位空缺,不是直接把现有工人换掉。
从企业角度看,买机器人也是有不少考虑的,首先劳动力成本涨得快,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大幅增长,现在买机器人,三到五年就能收回成本,很划算。
而且机器人干活更精准、更稳定,还能一直干,在电子制造这种对精度要求高的行业,优势特别明显。
另外,之前新冠疫情也让大家看到,靠很多人干活的生产模式太脆弱了,而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强很多。
不过,机器人替代劳动力也不是没代价,短期内,那些技能不高的工人可能会失业,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多的地方。
如果没有好的再培训机制和社会保障,收入差距可能会变大。
长期来看,教育体系也得改,不能只教大家怎么按标准操作,得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跟机器人协作的技能。
现在中国已经在做这些事了,比如改革职业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培训人工智能相关技能,但效果还得等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从宏观经济来看,机器人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帮助很大,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升到了全球第二,2025 年上半年出口额还涨了 61.5%,国外市场需求成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在不只是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也慢慢变成重要的机器人供应国了。
从以前靠进口,到现在自己能创新还能出口,这说明产业政策是有效的,企业技术也积累得不错。
不过也得清楚,机器人不是万能的,它主要适合干那些标准化、重复性的活,要是需要灵活应对、发挥创造力或者做复杂判断,还得靠人。
而且像服务业、医疗养老、文化创意这些领域,在老龄化社会里需要更多人,但这些领域要实现自动化比制造业难多了。
所以中国真正的挑战不是劳动力不够多,而是劳动力结构和产业需求不匹配。
再看看其他国家,韩国和新加坡机器人密度比中国高很多,但它们的人口问题也没解决。
韩国 2023 年生育率才 0.72,全球最低之一,新加坡也面临严重的老龄化,这说明机器人能缓解制造业劳动力压力,但解决不了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问题。
中国还是得在发展机器人的同时,出台综合的人口政策,比如鼓励生育、调整移民政策、改革退休制度等。
30 万台机器人进入中国工厂,确实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现在能干活的人慢慢减少,机器人就接过了接力棒,让制造业能继续发展。
中国用机器人应对人口危机,这件事做得怎么样,也能给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国家提供参考。
未来机器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劳动力,自动化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繁荣还是会加剧社会分化,这些答案,估计未来十年就能慢慢清楚了。
中国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重的趋势一时难改,制造业靠机器人补劳动力缺口是大方向,现在机器人数量多、应用广,确实帮企业扛住了招工压力,还提升了竞争力。
不过人们担心的就业问题也不是没道理,短期内部分岗位可能受影响,但也会有机器人相关的新工作冒出来,后续关键就看培训能不能跟上,政策能不能托底。
但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更像是帮大家把活干得更好,只要跟上变化,就业饭碗不仅能保住,说不定还能换成更有前景的新饭碗。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