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明牌了!俄媒爆料中国是俄设备主要供应商,拿走了西方公司份额

近期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一篇爆料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在文章中,俄媒毫不避讳地承认: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机械设备的主要供应国。2021至2024这短短三年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取代了西方,成为克里姆林宫“不二选择”。

根据俄媒公布的这些数字显示:俄罗斯有7成的机床设备、超过三分之二的前端设备来自中国;而在修路架桥的关键领域——装载机,中国设备占比大约为8成左右。

俄乌冲突的炮火一响,西方企业集体撤出俄罗斯市场。精密机床、工程机械、电子芯片——这些支撑现代工业的“氧气”瞬间被抽空。俄罗斯的工厂一度窒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的设备如潮水般涌入俄罗斯市场。我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快速填补空白,从自卸车、矿卡到氢能工程车,覆盖低中高端全线需求。中国设备价格比欧美低20%-30%,却搭载了抗冻液压系统、智能操控等硬核技术。例如三一“极地风暴”挖掘机在冻土带寿命达10年,比俄本土设备翻倍。

俄政府计划2030年前投入2000亿美元升级基建,包括北极港口、西伯利亚高铁等项目,直接拉动百亿级设备需求。外资持股战略矿产上限放宽至80%,进口关税降至5%,绿色矿山项目补贴达30%。

2023年,仅后贝加尔斯克口岸,中国专用车辆新车进口量就达4万多台,同比激增3倍。自卸车、客车、装载机、筑路机械……中国产品以齐全的品类和灵活的档次,迅速填满了俄罗斯市场的每个角落。

工程机械领域的数据更令人震撼。2024年,中国对俄工程机械出口额大约为1.4万亿卢布,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60%。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两大巨头,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不足50%,狂飙至2024年的85%,几乎垄断了俄罗斯新工程机械的供应。

俄媒的爆料看似展示合作成果,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酸涩。文章一面承认中国的不可替代,一面又暗戳戳“吐槽”中国拿走了西方的市场份额。

这种矛盾心态背后,是俄罗斯难以启齿的工业短板。俄军工专家塔吉罗夫曾直言,俄军能在战场上压制乌克兰,靠的是“中国机床、伊朗弹药、朝鲜援军”。军工命脉竟系于外国的机床,这戳破了俄罗斯“工业强国”的幻象。

俄罗斯不是不想自力更生,但现实很残酷:民用工业的塌陷拖累整体水平,连智能缝纫机都需进口,芯片、数控技术更被中美甩开代差;营商环境堪忧,外资企业常遭“反政府人士”抵制,连贝莱德这样的巨头都无奈撤资;技术代差巨大,中国产业链已升级到智能数字阶段,俄罗斯却仍困在“用脚踩机器”的初级阶段。

俄专家曾经坦言,过度依赖中国设备可能削弱本土工业链。但现实很骨感:俄营商环境不佳,外企常遭遇“进来容易出去难”,且民用工业基础薄弱,短期难以突破技术瓶颈。今年中俄贸易额有所下滑,主因俄央行高利率抑制内需,以及提高进口汽车报废税等保护政策。但长期看,俄“向东看”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基调未变。

战场是最残酷的检验场。欧美精密机床断供后,我国制造的通用与专用机床成为俄罗斯军工青睐的对象。从导弹壳体加工到坦克零部件制造,在俄军工链条的一些环节经常能看到中国设备。

2024年,俄罗斯军工生产规模已飙升至北约的三倍。俄军前线每天倾泻数万发炮弹,其中近半竟来自朝鲜。但若没有中国机床制造的炮管和生产线,这些弹药根本打不出去。

要知道,中国设备还支撑着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俄政府高调推动本土制造,但本土工厂的生产线上,运转的仍是中国机床、中国控制系统。这种“用外国工具造国产武器”的悖论,成了俄罗斯难以摆脱的循环。

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大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可以说我国是俄罗斯重要的贸易伙伴。表面繁荣下,其实也有波动。

今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罕见下降6.9%。俄罗斯突然提高进口汽车报废税,导致中国车企在俄销量暴跌17%。信号很清晰:俄罗斯正试图减少对华制成品依赖。

更深层博弈在技术自主权领域。中国对俄出口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占比已超60%。但俄方真正渴望的,是中方直接投资建厂、技术转让。可中企对俄投资始终谨慎,担心政策风险。

俄媒此时爆料“中国占据75%机床市场”,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既向国内展示“东方伙伴可靠”,又委婉施压中国扩大技术合作。当俄罗斯专家说出“国家的未来不能由自己说了算”时,那份不甘与焦虑已呼之欲出。

如今,莫斯科街头行驶的中国汽车、工地上轰鸣的中国挖掘机、军工厂里运转的中国机床,构成一幅充满隐喻的图景。俄罗斯的“向东看”战略,已在设备依赖中成为现实。

如今的俄罗斯,正成为中国高端设备的验证场:2025年叶卡捷琳堡矿业展聚焦-50℃极寒智能采矿,中国将展出无人驾驶矿卡、氢燃料工程车等方案,直击俄绿色矿山转型需求。2026年莫斯科CTT工程机械展已吸引中企抢占展位,目标是通过冻土施工技术展示,进一步打开欧亚市场。

中国在俄设备市场的崛起,绝非“捡漏西方退场”的偶然。从极寒技术攻坚到能源贸易绑定,再到军工供应链韧性,每一步都踩中俄经济转型与地缘博弈的关键节点。当俄媒高调宣称“中国拿走份额”时,真相其实是——俄罗斯选择了唯一可行的答案。

俄媒主动揭开这张“明牌”,既是对中国制造的无奈认可,也是对本国产业链发展受限的无奈。

参考资料:

科新机电:通过合作将大型核心设备出口,子公司产品销往俄语地区.--2024-05-20 15:35·金融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明牌   爆料   份额   供应商   设备   公司   俄罗斯   中国   机床   俄军   军工   工程机械   工业   贸易额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