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庆中秋 8 天长假落下帷幕,返程的车流与行李箱的滚轮声渐息,全国文旅消费的核心数据正式公布。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这个超级黄金周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8.88 亿,较 2024 年国庆 7 天假期增加 1.23 亿人次。这组庞大的数字并非来自网红城市的拥挤人潮,而是分散在无数小众村落、县域城镇的深度体验中,藏着中国人旅行观念的深刻转变。
一、小众目的地逆袭:从网红扎堆到县域寻味
这个假期,00 后女孩小夏的旅行选择跳出了传统热门清单。她没有预订三亚的海景酒店,而是提前两周订好前往贵州黔东南的高铁票,带着父母钻进了肇兴侗寨。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寨子里的五座鼓楼已披上淡金晨光,檐角风铃随微风轻响,穿蓝布侗衣的老人坐在吊脚楼前纺线,两条小溪穿寨而过,溪水潺潺声浸润着整个村落。
小夏找到寨里的银饰匠人时,师傅正坐在昏暗的工坊里敲打银片。杉木工作台面上摆着大小不一的錾子,炉火映得师傅的脸通红,他拿起一块银坯,用小锤反复敲击,银坯渐渐变成花瓣形状。小夏学着师傅的样子握住錾子,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混着窗外的鸟鸣,让她格外专注。傍晚,全村人聚集在信团鼓楼,没有指挥、没有伴奏的侗族大歌骤然响起,低声部如流水绵延,高声部随情绪起伏,小夏靠在父母身边,看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比挤在网红景点拍张照踏实多了”。
这样的选择正在成为主流。美团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县域旅游订单同比暴涨 40%,浙江松阳、新疆乌恰这些曾经的 “冷门地”,搜索量直接翻倍。松阳的古村落里,夯土老屋改造成的民宿保留着木质结构,游客清晨跟着村民去山间采茶,傍晚在晒谷场看日落;乌恰的帕米尔高原边,自驾而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搭起帐篷,夜里看银河横跨夜空,向导会指着星星讲柯尔克孜族的古老传说。
年轻人还玩起了 “地理套利” 的新花样。在沪苏浙交界的黎里古镇,一条青石板路串联起江苏、浙江、上海三地,游客站在 “一脚踏三省” 的界碑旁拍照,转身就能尝到浙江的芡实糕、江苏的熏豆茶。黑龙江抚远的东极广场上,扫码激活 AR 技术后,手机屏幕里会浮现出中东铁路的蒸汽机车,铁轨延伸向远方,与眼前的乌苏里江构成时空交错的画面。江苏盱眙的中心菜市场更热闹,外地游客追着摊主问本地美食,刚出锅的小龙虾红亮诱人,藕粉圆子在沸水里翻滚,摊主笑着递上试吃装:“要配着本地的醋吃才够味。”
携程数据印证着这股潮流,国庆跨省游订单增长 45%,但 30 人的大团明显减少,12 人以内的小团成了热门选择。这些小团多配备本地向导,能钻进村落深处找私房菜馆,也能预约非遗工坊的独家体验。上海的林先生带着家人参加浙江松阳的小团,向导带他们去看百年古桥,还找到做客家年糕的老人,“花多点钱,但不用赶行程,孩子也能真正接触当地生活”。
二、旅行变 “过日子”:沉浸式体验的兴起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