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识,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共识!为何在中国发起而不是美国?

王爷说财经讯:你敢相信吗?AI可能已经偷偷超越了人类!

就在今天,AI领域两位‘大神级’人物——图灵奖得主辛顿和姚期智,联手在上海扔下重磅炸弹:大模型必须配备‘随时关机’的能力

为啥?因为他们警告:现有AI系统可能已具备‘欺骗人类’、‘绕过控制’的能力,而全球安全研究却远远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

更惊人: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共识,竟诞生在中国,而非AI技术最领先的美国…背后藏着怎样的技术暗战?咱们往下看

就在今天,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两位全球AI领域的泰斗——辛顿和姚期智再次携手发布上海共识。

这份共识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AI大模型必须具备随时关机的能力,防止AI在失控状态下继续运行。

所以啊,上海共识简单来说就是,给AI套上紧箍咒,AI必须听话,不听话就断电!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第一次他们提出类似倡议。早在2023年,两人就在上海提出过AI伦理底线,呼吁全球科技公司对AI技术进行可追溯、可干预、可终止的三重控制。但当时,这份声音在资本狂奔的AI浪潮中几乎被淹没。

如今,AI已经渗透到金融、医疗、交通、军事等多个关键领域,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辛顿和姚期智再次站了出来,把关机权推到台前。

你可能想问:既然AI有这么大的潜在风险,为什么各国政府和科技巨头还要拼命推进技术迭代?

原因很简单:AI就是21世纪的核武器。AI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实在太诱人了!

在经济层面,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4000亿美元,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8万亿美元。谁掌握AI,谁就能掌握未来。

在军事层面,AI已经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决策系统的核心。美国的Project Maven早已用AI识别战场目标,而中国的天眼系统也在快速升级。

更重要的是,AI是数据战的核心武器。谁拥有最强大的模型,谁就能解读最多的数据、预测最多的趋势、掌控最多的信息。

所以,哪怕风险再大,各国也必须抢跑。否则,落后一步,就可能永远失去主导权。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共识,这个如此重要的AI共识是在中国发起,而不是美国?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比你想的更复杂。

首先,中国在AI伦理层面的讨论,比美国更早、更系统。2022年,中国就出台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AI的使用场景、数据来源、内容安全进行了严格限制。

而美国呢?虽然美国政府在2024年签署了AI安全行政令,但整体来看,美国对AI的监管仍以行业自律为主,缺乏强制性法律约束。

其次,美国沉迷技术霸权,在AI芯片和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卡脖子,比如对英伟达A100、H100芯片的出口限制,以及对中国AI企业的投资禁令。这些行为反而逼着中国在AI安全、可控、可终止方向上走得更远。

换句话说,美国在放飞AI,而中国在拴住AI。

这不是技术差距的问题,而是战略方向的差异。中国更注重可控,而美国更追求领先。

所以啊,AI可以强大,但不能失控;科技可以狂奔,但不能脱缰。

真正的智能,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懂得何时该停下来。

《上海共识》,不只是技术协议,更是一场文明的自我救赎。

你说呢?#上头条 聊热点##夏日生活打卡季##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科技   共识   美国   上海   中国   命运   人类   技术   人工智能   全球   层面   系统   模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