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限制镓、锗出口后,欧盟发现扩产难题,荷兰光刻机有麻烦

话说回来,这两年半导体行业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中美欧之间的那些贸易摩擦,搞得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事情得从2023年初说起,那时候美国、日本和荷兰达成一个协议,针对半导体设备出口到中国设限。荷兰这边是关键玩家,因为他们有阿斯麦公司,这家企业几乎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

协议刚敲定没多久,荷兰政府就在6月30日正式发文,从9月1日起,对深紫外浸没式光刻机之类的先进设备出口要申请许可证。这直接戳了中国芯片产业的痛点,阿斯麦之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了他们总收入的四成多,瞬间就丢了大块蛋糕。

欧盟那边其实早有准备,4月份就通过了芯片法案,计划砸数百亿欧元,到2030年把欧盟芯片产量在全球的份额从10%拉到20%。这个法案不光是建厂,还强调原材料供应链的自给自足,因为大家都知道,芯片生产离不开镓和锗这些稀有金属。镓主要用来做化合物半导体,比如砷化镓晶片,锗则在光纤和红外光学上不可或缺。中国产量占全球镓的94%、锗的68%,基本上掌控了供应大头。

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没闲着,7月3日就宣布,从8月1日起,对镓和锗相关物品出口管制。出口企业得提交申请,证明最终用户和用途,这不是闹着玩的,明显是回应西方那些出口限制。管制一出,国际市场就乱套了。镓的价格从每公斤200美元左右,8月份直接涨了27%,后来一路上窜。锗也跟着水涨船高,2023年下半年报价翻倍,有些地方每公斤破了500美元。

欧盟官员一看不对劲,赶紧内部调查,想靠自家炼厂扩产这些副产品。金融时报在2023年7月报道,他们联系了希腊的Mytilineos集团,这家公司有铝业部门,问从铝土矿转氧化铝的过程中能不能多产点镓。结果人家主管直摇头,说欧洲电价太高,炼厂关门潮刚过去,一半产能都停了。现在投钱扩产,风险太大,简直是傻子才干。锗更麻烦,得靠锌炼厂的特殊工艺,比如蒸馏或电解,欧洲压根没几家有这技术。调查下来,欧盟短期内自给自足根本是天方夜谭,产能缺口大,改造得花几年时间,还得砸大笔钱。

这事对荷兰打击最大,阿斯麦的光刻机生产离不开镓和锗。极紫外光刻机部件用镓,光学系统用锗。管制后,他们从中国进口渠道收紧,只能转向澳大利亚、加拿大或乌克兰这些地方。但那些国家产量有限,全球再生镓也就260吨左右,大部分还得加工,中国又掌控加工链。运输加上加工,成本至少涨15%。阿斯麦2023年第三季度对中国出口收入占比从46%掉到39%,全年净利润率下滑了5%。公司高层在财报会上说,影响在预期内,但谁都知道,这么下去麻烦不小。

2024年事情没消停,荷兰政府9月6日又扩大管制范围,把阿斯麦的1970i和1980i深紫外机型也纳入许可证要求。这两款机型是中端设备,中国企业本来还能买,现在审批更严。阿斯麦1月2日回应,说对中国个别客户有影响,但2023年财务没大问题。可市场不买账,股价波动大。中国商务部表示不满,说这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锗价在2024年上半年暴涨14%,个别报价到14000元每千克,创了新高。欧盟芯片法案推进中,批准了英特尔在德国和波兰的投资,超过330亿欧元建厂,聚焦2纳米以下制程。但原材料卡脖子,项目进度慢。德国工业受锗价涨165%冲击,光纤行业采购难,成本转嫁到终端产品上。

荷兰半导体集群日子更苦,包括飞利浦和恩智浦,这些公司电子工业发达,但镓锗几乎全靠进口。管制后,他们通过第三方渠道买,价格翻倍,产品竞争力下滑10%到20%。阿斯麦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区收入占比降到27%,全年增长放缓。公司宣布2025年后不按季度公布订单额,明显是市场不确定性太大。欧盟转向循环经济,用再生镓,但产量只够需求20%,远水解不了近渴。

进入2025年,事情升级了。中国3月19日宣布,禁止镓和锗出口到美国,这建基于2023年的管制,进一步针对美方。欧盟智库10月23日建议,作为回应,考虑禁深紫外机出口到中国。但这等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阿斯麦中国业务虽降,但还占20%。荷兰政府1月15日发文,从4月1日起,进一步限先进半导体设备出口,包括光刻机和原子层沉积设备。这是2023年9月以来第二次改规,审批周期拉长到几个月。阿斯麦12月2日说,2025年销售展望30到35亿欧元,中国业务20%左右,影响在范围内。但分析师指出,长期看,研发投入会受挤压,光刻机迭代慢下来。

欧盟芯片法案2.0在2025年推出,强调技术主权,目标提升汽车芯片本土化率。但高电价和俄乌冲突余波,能源成本高,炼厂关门继续。内部调查显示,镓锗自给率短期内不足5%。中国表示愿合作维护供应链,但管制没松。全球锗价11月持平在13950元每千克,比去年跌25.6%,但仍高于管制前。欧盟企业转向其他供应商,乌克兰锗矿产量有限,国家间竞价抬高费用。

荷兰作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吃亏。半导体产业本是他们的强项,叫欧洲半导体之星,但现在市场丢了,原材料贵了,利润腰斩。阿斯麦等企业未来靠中间商高价进口,成本成倍涨,研发进度拖后腿。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他们竞争力受损,出口下降影响电子工业地位。欧盟整体也急,芯片法案投资虽多,但扩产瓶颈没解,依赖进口风险大。

其实这事反映出全球分工的脆弱性,大家原来觉得中国是工厂,西方是技术高地,现在一管制,原材料卡住脖子,大家都得重新盘算。欧盟想自产自销,但现实是电价、产能、技术三座大山挡路。荷兰光刻机麻烦还在后头,短期看价格稳不住,长期看产业升级难。西方国家储备锗还行,镓军工需求大,但半导体终端产品多要成品,不是原材料,美国通过第三方转口,查起来难。但荷兰没这底气,国内需求大,能不能抢到份额是问题。

价格方面,2023年管制后,镓从200美元涨到500多,2024年峰值更高,2025年虽有回落,但整体高位运行。终端产品如手机、太阳能电池成本增,消费者买单。欧盟调查炼厂无果后,转向海外矿产开发,但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确定。荷兰企业调整供应链,增加美国韩国订单,但中国市场丢了,增长天花板低。

总的看,这连锁反应还在发酵。欧盟芯片雄心受挫,荷兰阿斯麦日子紧巴巴。未来几年,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是趋势,但成本高企,效率低。西方国家反思出口限制的副作用,中国管制维护自身利益,大家都在博弈中找平衡点。麻烦没完没了,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光刻   荷兰   中国   欧盟   难题   麻烦   发现   管制   芯片   法案   半导体   原材料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