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时不建议做这2项检查,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产生这些影响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前言·】——》

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很多人一到医院就想着多做点检查,觉得“查得越多越安心”。

可医生提醒,有些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好,甚至可能完全没必要。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

尤其是这2项,医生直言真不建议随便去做。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检查?又为什么说弊大于利?

被神化的"高端检查"为何反成健康杀手?

现在很多体检中心都在推广"高端体检套餐",各种检查项目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千到上万不等。

然而,这些看似高大上的检查真的物有所值吗?

全身CT检查被不少人误认为是"体检高配"和"查癌神器",很多人花大价钱做全身CT,认为能查遍全身毛病。

殊不知,这背后的辐射风险远超想象。

一次全身CT的辐射量相当于100-200张胸片的总和,等同于在自然环境下接受1-3年的背景辐射总量。

中国疾控中心放射防护专家指出,过量辐射会导致DNA损伤,增加癌症风险。

对于无症状人群来说,全身CT并不能像宣传的那样"全能"。

CT对早期肿瘤的敏感度有限,反而容易产生"伪病灶"。

大量数据表明,全身CT检出的可疑结节中,超过90%最终证实为良性病变或假病灶,却让患者经历了无谓的焦虑和二次检查。

数字背后的真相与误区

很多人认为定期查肿瘤标志物能"早早发现癌症",于是花几百元检测一圈,看到数值正常就放心了。这种想法看似合理,实则危险。

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一种血液检查方式,本应用于已确诊癌症患者的病情监测,而非普通人的筛查工具。

多项研究表明,用于无症状人群筛查时,其准确率不足30%,误诊率极高。

以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为例:CA125看似是卵巢癌标志物,但月经期、盆腔炎甚至便秘都可能导致其升高;

CEA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指标,但抽烟者、慢性炎症患者也会升高;AFP被视为肝癌信号,但各种肝炎也会导致其升高。

一项覆盖5000人的大规模研究显示,通过肿瘤标志物筛查出的"阳性"结果中,超过70%最终证实为假阳性。

更麻烦的是,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完全正常,给患者带来虚假安全感。

过度检查的连锁反应

医学检查并非越多越好,过度检查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盲目检查往往导致大量假阳性结果,继而引发不必要的心理焦虑。

焦虑驱使患者寻求更多检查,结果越查越多,最终可能导致过度治疗,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新的健康风险。

从经济角度看,过度检查造成巨大浪费。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过度医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花冤枉钱"买焦虑。从健康风险看,重复的辐射检查会增加患癌风险。

从医疗资源角度看,过度检查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使真正需要检查的患者面临更长的等待时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心理伤害。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收到假阳性结果的患者,即使后来证实健康,其焦虑水平仍会持续升高,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不同人群的科学检查策略

科学的体检应该是精准的,而非盲目的。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检查策略。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基础体检足矣,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等。

这些检查费用不高,却能覆盖常见健康问题。

专家建议,健康年轻人每1-2年做一次基础体检即可,没必要追求"高大上"的检查项目。

对于有症状的人群,应针对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例如,出现胸闷咳嗽,可考虑做胸部低剂量CT;腹痛腹胀,可考虑消化道检查。盲目全身检查反而可能延误诊断。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筛查。

如家族有结直肠癌史的人,建议从40岁起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家族有乳腺癌史的女性,应从35岁起定期乳腺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专项检查很重要。

长期吸烟者应定期肺部筛查;乙肝携带者需定期肝脏监测;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需关注乳腺健康。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医疗消费者?

面对琳琅满目的体检套餐和医生建议,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医疗消费者?

首先,了解基本医学常识。知道常见检查的适应症和局限性,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例如,了解CT的辐射风险,肿瘤标志物的假阳性率,就能避免盲目追求这些检查。

其次,学会提问。

在接受任何检查前,不妨问医生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个检查吗?不做会有什么风险?有没有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再次,关注权威指南。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筛查指南,这些指南基于大量研究证据,值得参考。

例如,这些指南普遍不建议无症状人群做无指征的全身CT或PET-CT检查。

最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真正的健康来自日常生活习惯,而非检查单上的数字。

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充足睡眠,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对健康的贡献远大于任何高端体检。

《——【·结语·】——》

医学检查是把双刃剑,适当的检查能救命,过度的检查可能害人。安全感不应来自厚厚的检查单,而是科学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

面对铺天盖地的体检广告和亲友的"好意建议",保持理性很重要。

记住那句话:"查得多,不如查得对"。健康,需要科学呵护,而非盲目检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国家癌症中心筛查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专家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医疗资源报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报告、《中华肿瘤杂志》临床研究数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养生   好处   建议   医院   健康   肿瘤   人群   患者   全身   癌症   风险   阳性   焦虑   医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