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这瓶保健品,我可是坚持吃了一年。”在社区活动室里,68岁的王阿姨边拿出几种花花绿绿的小瓶,边和周围大爷大妈分享她的“健康心得”。
旁边的李叔摇摇头,打开了自己的药箱,里面也塞满了各种维生素、胶原蛋白粉、蜂胶、软骨素,大大小小足有七八种。旁边的医生忍不住插话:“您的身体指标检查过吗?”

王阿姨有些自信:“这些都是同事推荐的,吃了心里踏实!”听到这,医生颇为无奈地笑了笑,“其实保健品并不是多多益善,有些甚至可能加重身体负担。”
很多人习惯性认为,保健品吃得越多,健康越有保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你知道吗,2023年《健康中国慢病监测报告》显示,约48%的60岁以上人群在过去一年内长期服用某类保健食品,但身体数据并没有想象中改善,反而部分人出现了肠胃紊乱、肝肾功能异常等问题。
这背后,到底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其中有哪几类保健品,吃得越多身体反而负担越重?今天就为大家一文说清。尤其是第3种,很多人以为“补充越多越好”,其实风险隐患最大。
究竟真相如何?我们一起看下去。
保健品真的越吃越好吗?专家解读风险机制,“为什么有些保健品吃了反而身体不舒服?”“长期高剂量补充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是不少中老年读者的疑惑。

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均指出,保健品属于辅助调理食品,不具备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
以钙片为例,一项来自中华医学会对3000名老年人4年随访研究显示,长期超剂量补钙者并未显著减少骨折风险,反倒有18.4%的人出现肾结石、便秘、心率不齐等副作用。
同理,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等),在体内容易堆积,超量补充可引发肝肾损害。日本东京大学2020年的一项调查也提示:70%的市售保健品,其成分和宣称功效缺乏权威临床数据支持。
蜂胶、胶原蛋白等“热门”保健品,也存在吸收利用率低、添加剂多、肝脏代谢压力大等问题。
许多“进口保健品”,实际只是更贵一些的“掺杂产品”,对于慢性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人群,摄入过多甚至引发过敏、药物干扰综合征等严重隐患。
因此,“盲目多吃保健品等于主动给身体增加负担”绝不是危言耸听。你每天花钱买的,也许买来的不是健康,反而是“无声的负担”。

医生、权威指南反复提醒,有几类保健品尤其值得警惕:
高浓缩维生素A、D、E复合制剂
脂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中毒。如长期超出每日建议量(A:700微克,D:15微克,E:14毫克)摄入,肝脏代谢不过来,长时间可致头晕、恶心、肝炎。美国营养与膳食研究所明确指出,维生素A和D的中毒案例多与长期高剂量滥用保健品相关。
含糖高、添加剂多的“益生菌、胶原蛋白粉”
不少人想“补肠道、养皮肤”,选择大量补充益生菌粉,但市面上多数非处方产品每袋含糖量高达7-10克,反而容易引起血糖波动、腹泻或便秘。
同时,胶原蛋白口服吸收率极低,过量反会形成体内代谢“负担”。暨南大学临床营养科研究显示,超过70%的受试者3个月后无明显改善,却新发轻度脂肪肝风险上升12.6%。

动物源性钙片、软骨素“复合粉”
“补骨关节”是多数中老年人的刚需,但动物源性钙粉矿物含量不均,易沉积肾脏,高血压、肾功能本就有限的人摄入风险尤其大。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相关追踪发现,每周摄入≥3次软骨素复合制剂者,肾结石发生率高出对照组16.2%。
市售蜂胶等声称“增强免疫”的复合制品
蜂胶固然含有多种微量活性成分,但每种本底含量极低且个体差异大。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警示:“每日蜂胶摄入量高于3克,敏感个体易诱发皮疹、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更重要的是,部分蜂胶为劣质勾兑或非法添加,长期摄入不可控杂质可损伤肝肾代谢。

“排毒、减肥”类草本混合饮品、丸片
宣称排毒、减肥的保健产品,往往是苛刻泻剂或利尿剂掺杂混合品。2022年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报告显示,65%的“减肥保健品”实为加重肝脏与肾脏排泄负担,半年内肝酶异常者风险高4.1倍。

很多“纯天然”的说法只是宣传话术,长期或高剂量服用,可能损伤内脏、诱发慢性腹泻、电解质紊乱。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自己家里的某几瓶保健品正中“靶心”?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用的是不是“健康陷阱”。
多数健康成年人、日常饮食均衡的人群,完全无需额外长期依赖保健品。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多次强调:“只有特定人群,经专业医生评估后,才能有的放矢选用个别保健品短期辅助。”
具体建议如下:
营养以食补为主,食物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蔬果、全谷类、优质蛋白每日达标摄入,比一堆保健品更有效。中国营养学会调查发现,坚持“每天一盘菜、一碗汤、一杯奶”的老年群体,慢性病指标优于滥用保健品者35%以上。

有需求应先体检、后补充,遵医嘱谨慎选用
缺乏性贫血、重度骨质疏松等,确诊后可短期、小剂量补剂治疗,且定期回访监测血液及肝肾功能。养生不靠“盲吃”,而要靠科学管理。
警惕网络和商家宣传,加服使用前查权威信息
任何“包治百病”“包治不老”“国外爆款”等夸大宣传要有怀疑精神。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选购保健品前请优先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卫健委相关批件和风险提示。”

定期自检身体变化,怀疑有副作用及时停用并就诊
出现皮疹、恶心、腹泻、肝区不适等新症状,应第一时间停服相关产品并就近就医,反复滥用风险极高!
心理调节同样重要,健康不是“买出来”的
别把保健品当成健康的“安全感”,睡眠、锻炼、乐观心态同样关键。长寿的“秘密”,始终离不开生活细节。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健康中国慢病监测报告》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进展:中老年人钙补充剂应用风险与益处,2021
天津医科大学《维生素过量补充与健康风险》综述,2020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