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压顶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争气机”的硬骨头!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7年了。

面对强震“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勇士们,

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东汽精神”。

时至今日,

他们依然怀着“为祖国争口气”的初衷,

傲然挺立在制造强国的时代潮头。


5月10日至11日,

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

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

“走进新国企——品牌引领·智链未来”活动

走进东方电气,

深入车间厂房、项目现场,

在实地探访产业链

绿色升级新实践的过程中

触摸“东汽精神”的历史底蕴,

挖掘中国工业制造品牌建设新成果。

创业大西南,生息数十载

1958年,

东方电气首个子企业在四川创业。

上世纪六十年代,

“好人好马上三线”“一根麻绳闹革命”,

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

老一辈东方电气人

从五湖四海来到西南边陲,

筚路蓝缕,手拉肩扛。

这句话是当年的劳动号子,

也是一代代“争气机”诞生的背景音。


东方电气人在四川竖起的建厂第一根测量标杆


1983年9月27日,

首台30万千瓦汽轮机

进行出厂试车鉴定。

在隆隆的轰鸣声中,

直到次日凌晨2点,

机组平稳升速后稳定运行,

空负荷试车终于成功,

整个企业一片欢腾。


时针拨回1971年9月,

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发的

第一台7.5万千瓦汽轮机诞生。


要让汽轮机从几万千瓦增加到30万千瓦,

1米末级叶片试制是个关键项目。

叶片专家姚福生和技术员

根据3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要求,

重新对一米叶片进行强度和振动计算,

通过光弹试验、拉断试验、

风动试验、叶型振动调频等

大量的计算、分析、试验,

先后攻克79个设计、加工的难关,

方得成功。


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研制成功


首台30万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

被誉为东方第一代“争气机”。

它是东方电气跻身我国大功率发电设备

制造行列的奠基之作,

三线建设热火朝天的年代里,

“为祖国争口气”是它最朴素的出发点。


历史的车轮碾过2008年,

东方汽轮机汉旺生产基地

在汶川大地震中严重受损,

“十里东汽”一夕尽毁。


在抗震救灾的同时,

东方电气人清醒认识到,

虽然受灾,

但作为央企,

对用户的承诺不能忘。

震后第五天,

东方汽轮机德阳基地开始恢复生产。

5月24日,东汽举行了

“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誓师动员大会。

6月6日,

东方汽轮机汉旺基地顶着余震恢复生产。

6月20日,

震后首批核电和工业汽轮机设备发运。

2010年5月10日,

占地2600亩的东方汽轮机新基地拔地而起,

“两年还社会一个新东汽”,

东方电气人没有食言。


震后重建的东汽


创业,就是在坎坷中劈出一条路,

让后来人能一直走下去。

2011年8月20日,

习近平视察东方电气时

对“泰山压顶不弯腰”的

“东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灾区发生的巨变,

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伟大民族,

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重建竣工投产,

须臾十五年。

“争气机”已经迭代到

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

(简称“G50燃机”),

实现了我国自主重型燃气轮机产品和应用

从“0”到“1”的突破。


重型燃气轮机整机试验台


现在的东方汽轮机,

打造出了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

高度定制敏捷智能工厂”,

企业已相继建成

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

及首条黑灯产线、

国内首个绿色高效焊接数字化车间等

9个数字化车间,

填补了行业空白。

当年的废墟之上,

“东汽精神”并未蒙尘,闪烁至今。


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高度定制敏捷智能工厂的一部分


追索精微极限,运筹高山长滩


“老崔,我看了你们长龙山1号球阀的

验收纪要,

四项水压密封试验全部达到了零渗漏,

这是真的吗?”

“蔡工,要不是亲眼看见,

我也不相信零渗漏!”


老崔,东方电机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

东方电机打造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现已相继建成发电装备行业

首个定子冲片“无人车间”、

大型清洁能源装备重型制造数字化车间,

实现了定制化产品的高柔性生产。

在车间,崔兴国讲起往事,

还能清楚记起那些“较真儿”的过往。



转轮,

水电机组的核心部件;

静平衡,

验证抓转轮生产制造精品指标的

最后一道工序;

零残余,

静平衡的一个理论存在值,

即平衡所有环节不能有丝毫偏差,

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在白鹤滩水电机组转轮验收的前一晚,

业主委婉提出,

希望崔兴国团队能够努把力,

争取实现首台转轮“零残余”。

最终残余值早已远远优于指标,

但崔兴国觉得,

试一下吧,

不去冲击一下,

自己会有遗憾,

“首次”这个机会也会拱手让人。


世界首台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转轮吊装


深夜,

为了消除气流对平衡的微小影响,

团队甚至把盛夏的厂房的

大门和窗户都关闭了,

关上了降温的风扇,

对平衡底座重新进行近乎苛刻的

零偏差水平调整,

根据应变仪的读数对配重块

反复进行去重和加重试验,

通过钻不同大小的孔进行微量去重,

甚至利用焊缝焊角的大小

去消除微差异……

凌晨六点,

应变仪两个通道数字终于不再飘移。

“零!”


球阀,

水电机组的核心,

是一个几米高的“巨型水龙头”,

需要在单手托起四吨重卡车的压强下

实现“零渗漏”。

崔兴国的技术能够达到

在几米高的器件上,

“手搓”修补0.02毫米的划痕。

在长龙山球阀装配中,

崔兴国团队创新应用多种装配方法,

实现了“四个零渗漏”。

球阀水压试验,

从一开始的用桶接水,

再到盆,到量杯,

“如今我们的场地上连量杯都找不到了”。


对抽水蓄能机组的重要部件球阀进行预安装


作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在转轮“零残余”和

球阀“零渗漏”之外,

崔兴国还在传帮带上努力实现“零距离”。

以精微致广大的精神,

正在隆隆作响的装配现场不断传递。


崔兴国与同事一道在球阀内检测尺寸


向新向绿,向上向前


东方锅炉打造的

世界最大化学链碳捕集装备系统,

可直接得到90%浓度以上的二氧化碳,

预期比传统碳捕集技术

成本减少三分之二,

将为全球电力、供热、石化、

化工、油气等行业的

深度脱碳提供全新方案。


世界最大化学链燃烧碳捕集示范装置

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能源行业来说,

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

是责任也是机遇。

问及东方锅炉研发团队的“捕碳”道路

“死磕到底”这个答案将人拉回了那些

靠攻坚精神“硬扛”的场景里。


中国对于化学链燃烧的研究,

起步比发达国家晚至少20年,

有些新成果在有所了解时就已经成了难题。

最初,

团队方案是改造已有流化床试验台,

但由于缺乏经验,

整个工艺包设计都无法试验,

东方电气人毅然决定投建一个全新装置,

几乎“从头开始”;

几年后的载氧体研究中,

队发现板结、结焦的载氧体

严重危害装置,

经过上百次试验,

东方锅炉在2024年全球首次实现

世界最大化学链碳捕集装备系统试验成功。

从落后到领先,

这道“题”他们解了七年。


东方电气氢能全产业链应用技术示范园







5月10日晚,

东方电气品牌之夜上,

站在东方电气“5·12”汶川特大地震

灾后重建竣工投产15周年

这一新的节点,

东电人再度擦亮“东汽精神”。



“泰山压顶不弯腰”,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里,

中国工业制造

自信自立自强的脊梁更加挺直。

———— / END / ————

责任编辑丨程镜睿

校对| 李虹萦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财经   泰山压顶   硬骨头   中国   争气   汽轮机   电气   球阀   转轮   机组   车间   精神   燃气轮机   残余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