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软件中“Dutch”常被译作“荷兰人”,这个词与“Holland”“Netherlands”看似无关,背后却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渊源。这一称呼的由来,要从荷兰独立运动的领袖、被尊为国父的“沉默的威廉”说起。

16世纪,荷兰所在的低地国家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兰治亲王威廉发起独立反抗。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他从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招募了大量雇佣兵。这些德意志人来自邦国林立、经济落后的区域,威廉提供的优厚待遇让他们愿意效力。

战争结束后,许多雇佣兵发现荷兰生活条件优于故土,便选择留下定居,繁衍生息。他们的母语中,“德意志”读作“Deutschland”,发音与“Dutch”相近,为后续称呼的演变埋下伏笔。
荷兰独立战争持续了80年,期间与英格兰产生冲突。英国人习惯给对手起带有嘲讽意味的外号,看到荷兰人中不少有德意志血统,言语中也夹杂德语词汇,便将“Deutschland”简化为“Dutch”,用来指代荷兰人。
这一称呼虽有张冠李戴之嫌,却随着历史传播开来。后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将“Dutch”的用法带到北美,美国人延续了这一称呼,即便英国本土后来改用更准确的“Hollander”或“Netherlands”,美国也未改变。
威廉虽为荷兰独立奠定基础,但军事才能有限。荷兰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西班牙名将亚历山大·法尔内塞的进攻屡战屡败,导致国内上下开始寻求更具军事能力的领导者。
1584年,威廉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客杀害,年仅51岁。尽管军事表现平平,但他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荷兰国歌《威廉颂》便是为他而作,全文共15节,长度远超一般国歌。

威廉所属的奥兰治-拿骚家族,通过联姻与继承,其后代曾统治英格兰、苏格兰等国,如今卢森堡仍由该家族后裔统治。荷兰人对橙色的痴迷也源于此——“奥兰治”(Orange)在英语中有“橙子”之意,橙色便成为民族象征色。

有趣的是,中世纪的胡萝卜本有白、紫、黄等多种颜色,并无橙色,是荷兰农民为表达对奥兰治家族的敬意,通过长期选育,培育出了如今我们常见的橙色胡萝卜,且口感与营养价值更优,逐渐风靡全球。
威廉死后,18岁的儿子毛里茨亲王接任临时执政官与军队总司令。令人意外的是,毛里茨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他改革军队纪律,推行标准化操练,将原本士气低落的军队打造成能与西班牙陆军抗衡的劲旅,逐步扭转战局,为荷兰开启“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
荷兰黄金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务实的财富观。17世纪的欧洲,宗教信仰、出身门第往往决定社会地位,但荷兰却打破了这些桎梏。无论信仰何种宗教、出身如何,只要拥有财富或赚钱的能力,就能获得尊重。
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吸引了欧洲各地因宗教迫害、政治打压而流亡的人才,包括商人、手艺人、水手等。他们在荷兰开设作坊、拓展贸易,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成立,它由14家亚洲贸易公司合并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该公司拥有垄断贸易、建立殖民地、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等多项权力,同时也是全球首家股份制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可自由流通的股票。

1609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规范了证券交易行为。此后,荷兰人又完善并普及了期货交易,这种金融工具既可为生产者锁定价格、规避风险,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投机机会,成为当时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些金融创新与务实的社会风气相结合,让荷兰在17世纪迎来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即便期间仍与西班牙处于拉锯战中,也未阻碍其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强国。
这段历史不仅塑造了荷兰的国家特质,也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留下了深远影响。
#上头条 聊热点##历史##历史冷知识##我要上头条#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