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紧你的钱包!电脑硬件进入长达两年的涨价区间

组装电脑从来就不是低成本的爱好。从装机调试到日常维护、性能升级,全周期都伴随着持续的资金投入。尽管2000年以来,标准化配件普及让攒机门槛有所降低,但即便剔除人民币通胀贬值等因素,剔除性能提升带来的价值对冲,纯粹的硬件成本仍在二十年间呈现阶梯式攀升。如今,这场涨价潮正因硬件的爆发式需求迎来质变:不再是短期波动,而是可能持续数年的结构性上涨。

PC硬件价格:从周期波动到常态攀升

成本攀升绝非危言耸听。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转嫁尤为显著。硅晶圆制程从2000年的180nm演进至如今的3nm,每一次工艺升级都伴随着研发投入呈指数级增长。以DDR5内存为例,其研发阶段的技术投入较DDR4提升40%以上,这种成本最终通过终端定价传导给消费者。更关键的是,厂商的产品策略正在刻意放大价格弹性:新规格硬件上市时维持高价赚取技术溢价,而成熟规格产品则通过产能收缩制造稀缺性。2025年三星正式发函宣布,多款8GB、16GB DDR4内存将于年底停止生产,最后出货日期锁定在12月10日,直接导致DDR4内存价格暴涨85%~90%,16GB DDR 43200频率内存从259元飙升至599元,涨幅翻倍。


存储领域的涨价已成普遍现象。2025年3月起,全球存储巨头集体提价:闪迪对所有NAND产品提价超10%,美光整体涨价10%~15%,三星将企业级SSD价格上调20%~25%,西部数据则实现HDD和SSD全线涨价。这种涨势迅速传导至消费端:PCIe 3.0 1TB SSD价格从2023年的300元左右升至2025年10月的550元,机械硬盘更是迎来矿潮后最大涨幅,2TB容量产品价格普遍上涨20%~30%。即便是刚上市的PCIe 5.0 SSD,也因NAND闪存成本上涨,1TB版本定价高达900元,较年初同级别产品贵出200元以上。


产能收缩与供需失衡加剧了涨价压力。全球存储三大原厂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库存已降至历史低位,DRAM芯片平均库存周期仅8周,远低于2023年初的31周。而消费电子旺季的到来进一步放大缺口,仅智能手机行业对LPDDR 4X的备货需求,就推动该品类价格在第四季度预计上涨10%以上。

人工智能:当前硬件涨价的推手

如果说技术迭代是涨价的长期底色,那么人工智能则是点燃本轮涨价潮的引信。与2020年矿潮的短期投机需求不同,AI带来的是芯片消费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远超以往。

谈到AI对硬件的恐怖需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需要同时调动数千块GPU和PB级存储,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需求是传统服务器的10倍以上。为支撑这种需求,国内外科技巨头开启饱和式采购:阿里计划三年内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建,腾讯云跟进1069亿元,字节豪掷900亿元,而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的总投入早已突破3000亿美元。这些资金直接转化为对核心硬件的抢购——2025年8月下旬,云服务大厂和AI企业成为存储抢货主力,其采购量占全球DRAM晶圆产量的35%以上,导致下游模组厂拿货难度激增。


存储产能向AI倾斜形成消费级挤出效应。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将80%的资源投向HBM(高带宽内存)和DDR5等高利润产品,SK海力士更是计划2025年将DDR4产能占比从30%降至20%,同时实现HBM产能翻倍。这种战略调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消费级市场供应锐减:DDR5内存价格在一个月内涨幅达30%~50%,DDR5-6000 32GB套装从900元飙升至1400元,而DDR4因产能收缩,甚至出现同容量DDR4价格比DDR5贵一倍的反常现象。更严峻的是,AI需求的技术指向性极强,HBM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7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9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3%,这种高增长预期让厂商更愿意押注高端产能,进一步压缩消费级产品供给。

端侧AI的兴起则制造了二次需求冲击。随着AI模型本地部署门槛的降低,AI PC、AI手机等终端快速普及,IDC预测2027年AI PC在新机装配中的比例将达85%,AI手机出货量将突破1.5亿台。这些设备对存储的特殊需求再次加剧紧张态势:AI PC需要更大容量的高速内存支撑本地推理,AI手机对LPDDR 5的需求较传统手机提升50%,这种增量需求与数据中心需求形成双重挤压,让存储芯片供应雪上加霜。

回顾历史:这次与矿潮有何不同?

经历过2020年初加密货币矿潮的攒机玩家,对硬件短缺并不陌生。但对比两次热潮可见,此次涨价的底层逻辑、影响范围和持续周期都存在本质差异,普通消费者更难规避。

从驱动本质看,矿潮是短期投机泡沫,而AI是长期产业革命。2020年矿潮中,显卡需求爆发源于虚拟货币挖矿的短期暴利,随着监管收紧和币价下跌,需求在半年内断崖式下滑,显卡库存周期从1个月恢复至3个月,价格逐步回归正常。而AI需求源于技术迭代的刚性需求——到203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1000ZB,AI相关存力占比将达63%,这种需求是持续的、结构性的,不会因价格波动而消失。摩根士丹利因此判断,存储行业正开启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迈向3000亿美元。


从影响范围看,矿潮集中于单一品类,而AI冲击全产业链。2020年涨价主要集中在显卡,CPU、内存等配件受影响有限。此次则呈现全品类沦陷:除内存、SSD外,CPU价格同步上涨,“古老”的英特尔13代酷睿i5-13400F散片逼近千元;高端显卡因算力需求暴涨,RTX 5090二级市场价格翻倍至3万元;甚至PCB板、光模块等辅料也因AI服务器需求上涨,18层以上HDI板价格从6000元/平方米涨至1万元/平方米。这种全链条涨价,让攒机成本无死角上升。

从厂商策略看,矿潮时厂商被动应对,而此次是主动倾斜。2020年,英伟达、AMD并未主动缩减游戏显卡产能,只是矿工抢购导致供应失衡。如今,厂商基于利润考量主动调整战略:英伟达算力卡营收已达游戏显卡的十倍,面对百亿美元级AI订单,自然优先保障数据中心需求,而不是“臭打游戏的”;SK海力士HBM销售额占总内存销售额的50%以上,其产能分配完全向高端倾斜。这种主动选择意味着消费级市场的供应短缺将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意外。

未来展望:涨价周期会持续多久?

对DIY爱好者而言,更关键的问题是:这场涨价潮何时能结束?从产业规律和市场信号看,短期内价格回落希望渺茫,甚至可能在2026年进一步加剧。

产能瓶颈是最核心的制约因素。晶圆厂扩产周期长达18个月,且先进制程产能被AI芯片锁定,三星、SK海力士的DRAM稼动率仅维持在82%,NAND稼动率80%,刻意控制供应以维持高价。更严峻的是,HBM等高端存储的技术壁垒极高,全球能稳定量产的厂商不超过5家,SK海力士2025年HBM产能已完全售罄,这种产能刚性短缺至少持续至2026年中。即便厂商想增加消费级产能,也面临设备、人才、技术的多重限制。


国产替代短期内难以缓解压力。尽管长江存储192层3D NAND已交付样品,长鑫存储DDR5实现量产,但产能规模有限——长鑫存储计划2026年上半年停止DDR4供货,全力转向DDR5,反而可能加剧DDR4的短缺。德邦证券预测,DDR4紧缺至少持续至2026年第一季度,而HBM的供应紧张可能延续到2027年。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应对是当下最优解。抓住双十一等促销期入手;非刚需用户可考虑二手市场的成色配件,如大容量存储挑选企业级淘汰的氦气盘,价格仅为新品的60%~70%。更长期来看,随着国产产能逐步释放和AI技术路线成熟,2027年后价格或逐步回归理性,但这意味着至少两年的高价周期难以规避。

结语:变革下的无奈与期待

2020年的矿潮让我们见识了资本对硬件市场的短期冲击,而2025年的AI浪潮则揭示了技术变革对产业格局的长期重塑。当厂商用两位数百分比的产能倾斜拥抱百亿美元级订单,DIY攒机这个小众市场的需求注定会被排在优先级末端。

这场涨价不再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芯片消费从个人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型的必然结果。对硬件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令人无奈的现实——但正如威刚董事长陈立白所言,这是30余年行业生涯从未见过的新周期,其背后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逻辑。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捂紧钱包,同时期待国产存储的崛起能早日打破垄断,为这个小众市场保留一丝温度。毕竟,每一个攒机爱好者心中,都藏着对极致性能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不该被结构性变革轻易淹没。但我更希望我的预测是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数码   区间   电脑硬件   钱包   三星   产能   需求   周期   价格   厂商   硬件   内存   技术   显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