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8月29日上午,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交流会的重要专场——荒漠化防治交流合作国际研讨会在银川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联合主办,为中阿荒漠化防治合作搭建了高效对话平台,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国家林草局三北局相关负责人发表题为《共享治理经验共建美丽家园》的成果分享,系统回顾了“三北”工程47年的辉煌历程: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生态工程,其构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扩张,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该负责人还分享了中国科学治沙的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学、技术和创新项目部官员郭瑜富说:“中阿干旱区治理经验高度互补,中国在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技术集成应用方面的经验,与阿拉伯国家在干旱区资源管理中的智慧相结合,将为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提供示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在《缓解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成功案例——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报告中,详述了中国技术在非洲的应用实践。他以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的植被恢复项目为例,介绍了中国研发的耐旱植物引种、节水灌溉等技术如何帮助当地提升沙地植被覆盖率,为中阿在干旱区治理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吴波的《中国荒漠化防治途径与技术》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中的技术成果。从物理固沙到生物修复,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技,全面展示了适合干旱区应用的成熟技术体系,引发阿拉伯国家代表的关注,现场多位专家就技术细节展开深入咨询。
屈建军作成果推介。
成果推介环节,三项核心技术成果集中亮相,为荒漠化防治提供硬核支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推介的“可装备化刷状草方格”技术已在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地成功应用,为大规模治沙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蒙草集团研发技术总监闫志坚带来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原理与实践”,基于“适地适草”理念,通过乡土草种选育、土壤改良、科学放牧管理等集成技术,实现退化草原的生态功能恢复,在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实践中,使草原植被盖度从30%提升至60%以上,为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治理提供了成熟范式。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副主任王建成介绍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发展现状和未来构想”,展现了荒漠植物保育的中国成果,该园已引种荒漠植物700余种,占中国荒漠植物区系的70%以上,建成全球最大的温带荒漠植物种质基因库。其中,柽柳科植物保存3属20种,占该科总种数的85%;沙拐枣属迁地保护种类占中国分布总数的90%以上。这些植物资源已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等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关键物种支撑。下一步,该园还将积极推进干旱区国家植物园建设,持续加强荒漠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能力。(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王婧雅 付杨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