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智库研讨会上,美国兰德公司资深研究员迈克尔·马扎尔抛出了一番"惊人之语":美国现在根本承受不起与中国的全面对抗,美国民众的生活已经够艰难了,如果真打起来,美国经济肯定会跌入深渊。
这番话一出,立马在美国政界和学术圈炸开了锅。
要知道,兰德公司可是美国顶级智库,常年为五角大楼出谋划策。
这么一个亲政府的智库专家突然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美国经济真有这么脆弱?中美要真"硬刚",谁吃亏更多?
马扎尔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看看美国这几年的经济数据就明白了,啥都涨,就是钱包不涨。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通胀率虽然从2022年的9.1%的峰值下降,但到2025年4月仍维持在3.2%左右。这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高出一倍多。更要命的是,物价早就涨上去了,就是不往下掉。
啥意思?简单说就是通胀数字看着降了,但老百姓买同样的东西还是得多掏钱。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最近在《纽约时报》上直言不讳:"美国中产家庭的实际购买力比五年前下降了近15%。"
就是说,同样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以前85%的东西。这还是乐观估计,很多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涨幅远超官方通胀数据。
房子更是贵得离谱。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全国房价中位数已经飙升到48.3万美元,比2019年上涨了近60%。而且现在美国30年期固定房贷利率还在6.3%上下,比疫情前高出一倍多。普通美国人买房的月供负担比2019年重了近一倍!
汽车、食品、医疗、教育,样样都在涨。据哈佛大学2025年3月的民调显示,有7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过去一年变差了,创下十年来新高。
这么一个老百姓叫苦连天的经济体,怎么可能承受得起一场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全面对抗?马扎尔的话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现实提醒。
马扎尔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美国现在的"五套马车"都出了问题,根本没本钱跟中国硬碰硬。
这"五套马车"是啥?就是支撑美国霸权的五大支柱: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技创新、金融霸权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先说军事。
据美国国防部最新报告显示,五角大楼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兵员招募困难。2024财年,美国陆军招募目标缺口达1.8万人,创下数十年最差纪录。
海军舰艇维修延误率攀升至45%,意味着近一半的军舰要么维修中,要么等着维修。
航母是美国的"看家宝贝",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中(含新服役的"多里安"号)经常有5-6艘处于维修状态,实际可部署的连一半都不到。更别提现在美军在中东和欧洲都分身乏术,哪还有足够力量来亚太"遛弯"?
再看经济。美国国债已经爆表到3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超过135%,创历史新高。按人均算,每个美国人都背着11.4万美元的国债,相当于人均80多万人民币!美国2025财年预计光还国债利息就要花掉1.2万亿美元,比中国整个国防预算还多。
科技创新方面,虽然美国在一些领域还领先,但中美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和成果已经让美国坐不住了。美国科学基金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高被引论文中,中国占比已经达到28.5%,稳居世界第一。
美国的金融霸权也受到了严重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本币结算贸易,绕开美元。金砖国家更是在打造自己的支付系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垄断地位正在慢慢被侵蚀,2024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8%,创下40年来新低。
至于意识形态影响力,就更惨了。据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全球对美国领导力的平均支持率已降至31%,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拉美、中东和非洲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已经大幅超过了美国。
面对这种情况,马扎尔毫不讳言:"美国现在五个轮子都在松动,拿什么去跟中国打全面对抗?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假如美国真不听劝,非要跟中国来一场"决战",结果会怎样?马扎尔给出了一个让华盛顿政客们胆寒的预测:美国经济会跌入深渊。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咱们看看数据就知道,中美经济早就深度"绑定",根本不是一刀两断就能切得清的。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72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依然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尤其重要的是,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买家之一。要知道,美国农业州可都是总统选举的关键摇摆州,得罪了农民,总统宝座都可能保不住。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问题。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4500多种商品中,有1100多种中国市场份额超过70%。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这1100多种东西,美国基本上离不开中国。
特别是消费品领域,沃尔玛、塔吉特这些美国零售巨头的商品中,中国制造占了多大比例?据美国零售联合会2024年底的估计,高达75%-85%!如果中美"掰了",美国超市的货架可能会在几周内就变得空空如也。
通货膨胀更会火上浇油。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5年2月的一份报告估计,如果中美全面脱钩,美国通胀率可能额外增加5-8个百分点。要知道,美国人现在叫苦连天的通胀才3.2%左右,再来个8%,那不得炸锅?
别忘了,中国还持有约83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截至2025年2月的财政部数据)。虽然这个数字比几年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个天文数字。如果关系恶化到极点,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债,美国国债市场绝对会动荡不安。虽然中国不太可能这么做,但这把"悬在头上的剑"足以让美国金融市场胆战心惊。
马扎尔在研讨会上直言:"与中国决裂的代价,美国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政客们可以在华盛顿高谈阔论对抗中国,但当超市物价再涨50%,失业率飙升,选民会用选票教训这些政客。"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也插了一嘴:"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不适合发动任何形式的经济战争,尤其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的主要贸易伙伴。这样做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挑起的贸易战,结果伤了谁?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为此每年多付出了近800亿美元的成本,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约1300美元。
马扎尔这番讲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问题是:这种理性的声音能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吗?
从目前情况看,希望不大。为啥?因为在美国,对华政策早就被政治化了,成了两党竞争的"政治正确"。谁要是敢说跟中国搞好关系,立马就会被扣上"软弱"甚至"卖国"的帽子。
更糟的是,美国刚刚经历过总统大选,新政府上台后还在加紧调整对华政策,两党候选人比谁更"强硬抗中"几乎成了标配。
在这种环境下,理性分析中美关系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在政治噪音中。
但话说回来,即使政客们嘴上喊得再凶,在实际政策上也不得不考虑现实制约。正如马扎尔所言:"政府官员私下其实很清楚对抗中国的代价,但他们公开不敢说,怕被扣上'软弱'的帽子。"
这种理性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导致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一种"嘴硬心软"的特点:表面上继续强硬姿态,背地里却在寻找合作空间。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趋势。
特朗普政府虽然在台湾、南海、人权等议题上保持对中国施压,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重视中美经贸关系的基本稳定,甚至还在考虑恢复多层次对话。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25年3月刊文直言:"华盛顿正在悄悄放弃与中国的全面脱钩,因为代价实在太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跟中国合作,而是在哪些领域合作。"
马扎尔的警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中美之间的复杂依存关系,使得全面对抗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
那中美关系的出路在哪?大概率是一种"有限竞争、有限合作"的模式——该竞争的领域竞争,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关键是别把对方逼到墙角。
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既不怕对抗,也不刻意追求对抗。就像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中美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对世界都是好事。"
现实点说,中美都是核大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这两个国家要是真硬碰硬,谁都别想好过。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美国最铁杆的"反华派"中,也很少有人真的主张与中国全面对抗。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就曾说:"与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有管理的竞争。"
就连特朗普这个看起来很"反华"的总统,在具体政策上也有不少务实之处。他虽然挑起贸易战,但从未中断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还亲自见证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
在他的第二任期中,尽管他并未完全放弃对华强硬的立场,但其政策确实呈现出一些务实调整的迹象。比如,他短暂豁免了对中国电子产品加征的关税,尽管这一决定后来被迅速撤回,但表明了他愿意在经济利益面前做出一定妥协。
归根结底,中美之间的竞争是长期的,但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即使是在美国的"印太战略"、"芯片禁令"这些明显针对中国的政策中,也有不少美国专家提出异议,认为这些政策伤人伤己。
马扎尔的警告恰恰反映了美国战略界的一种清醒认识:美国没有足够的实力,也负担不起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
对我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美国的政治惯性和意识形态偏见可能会推动对华关系进一步恶化;机遇在于,美国国内理性派的声音可能会在现实压力下逐渐增强,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创造条件。
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不被挑衅所激怒,同时继续扩大开放,增强自身实力,让美国理性派有更多证据说服那些极端势力:与中国对抗是一条不归路。
最后借用马扎尔的一句话来结尾: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大国之间的竞争应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拳击赛。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