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早年到何叔衡家,何父窃喜:我儿追随此人,定有出头之日也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毛主席读书时代有多“叛逆”?顶撞老师,驱逐校长,遍交天下英才》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15年,毛主席考入了名师云集的湖南一师后,如鱼得水,结交到了一大批海内精英,这其中的蔡和森、萧子升、萧子璋、李立三、罗章龙、何叔衡、邓中夏、任弼时等人,日后都成为了影响一时的风云人物。

老覃还在2023年11月发布过《1917年,安化名流出上联考毛主席,看了毛主席对的下联,汗流浃背》一文,讲的是毛主席为了完成在求学期间读万卷书、走千里路的“小目标”,他在1917年暑假,诚邀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之所以会进入了安化,并且拜会了安化名流夏默庵,是因为与毛主席同班的同学萧蔚然是安化人。

学校放暑假,萧蔚然要回安化老家度假。

于是,在这场“穷游”的前半段,是三个人一同结伴而行的。

毛主席身无分文,只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和生活所需的毛巾、牙具,游学所必需的笔记本、毛笔和墨盒,就兴冲冲地出发了。

他们三人从长沙小西门出城,渡湘江,靠两条腿走路,经长沙白若铺,一直走到宁乡县城。

进城的时候,他们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必须筹钱吃饭了。

怎么才能筹到钱呢?

萧蔚然说,城里有一位姓刘的老乡绅,是前清的翰林,醉心于治学,热衷于提携后辈,可以去他府上叨扰一番。

毛主席点头同意,并且率先提议,作一首诗,作为拜见老先生的见面礼。

这样说着,他张口吟出了第一句:“翻山渡水之名郡。”

萧子升也是一个文才出众之士,马上接出了第二、第三句:“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

毛主席目视萧蔚然,萧蔚然却面露难色。

毛主席笑了笑,吟出了第四句:“沾衣晨露浸饿身。”

诗已联成,毛主席拿出纸、笔、墨,写好,一同去见刘老先生。

刘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读了诗,欣赏了书法,开开心心地款待了他们,还赠送他们40枚铜元。

第二天,他们沿着城郊的玉潭河河畔向安化方向进发。

诗兴既然已经被勾起,毛主席和萧子升边走边联诗。

这个说一句“云封狮固楼”,那个接一句“桥锁玉潭舟”,一路行来,竟然联出了八十多句。

同班学友王熙家在宁乡城郊,他们三人到王熙家住了两天,走访了劝学所、玉潭高小,还游了香山寺。

离开王熙家时,毛主席留赠了对联一幅:“爱君东阁能延客,别后西湖赋予谁。”

接下来,他们在宋家潭找农民深入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情况,到回龙山的白山寺和高僧谈禅。

又停留在黄材镇义卖书法,为一些店铺书写了招牌。

一路走走停停,最后,经横山湾,步行了100多公里,来到了杓子冲何叔衡家。

何叔衡比毛主席年长17岁,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校友,但和萧子升一样,已于1914年7月毕业,同在楚怡学校教书。

毛主席等人的不期然而至,让何叔衡喜出望外,赶紧杀鸡宰鸭,热情款待。

在何家作客期间,毛主席并不闲着,而是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何家的猪栏、牛栏、菜园和稻田,不厌其烦地向何叔衡的父亲了解何家的经济收入、支出情况。

毛主席还走访了何叔衡的堂兄弟和附近的农民。

何叔衡的父亲细心观察毛主席的所作所为,暗暗纳罕,内心有些窃喜地对儿子说:“这位毛先生器宇轩昂,你追随着他,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标签:历史   出头之日   早年   安化   宁乡   长沙   湖南   城郊   同班   横山   白山   湘江   书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