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正在消失?车价暴涨房价下跌,降息成了最后的止痛药

前言

聊起美国经济,最近最绕不开的就是“利率怎么走”和“矛盾怎么解”这两件事,这是资本的本质,也是美国社会的根基之一。

很多人盯着美联储的降息信号,但很少有人把背后白宫、央行、市场的拧巴劲儿说透。

其实现在美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早就不是“降多少息”,而是“政策方向能不能对齐”。

尤其是在就业数据这个敏感点上,美联储和白宫的角力,已经成了解开所有问题的第一道锁。

就业数据博弈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的表态很明确:短期内美联储的重心从通胀转向了就业,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就业数据冷下来,降息就有理由”。

这个逻辑本身没问题,毕竟美联储的双重使命就是控通胀、稳就业,但坏就坏在,美国的就业数据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是成了特朗普的“政治成绩单”。

此前美国大幅下修就业数据,特朗普对此震怒,随即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任命自己的亲信EGAnthony接任。

这位新局长上任后便公开表态,认为“月度就业报告可改为季度发布”。

尽管目前月度报告尚未正式调整,但政策风向已明确:特朗普绝不容忍“疲软就业数据”影响竞选支持率,其任期内的就业数据必须“呈现向好态势”。

这一局面暗藏关键矛盾:若就业数据被“修饰”,原本低迷的数据被调整为“市场火热”,鲍威尔以就业为依据推动降息的路径将被阻断。

需注意的是,鲍威尔此前已向特朗普作出让步,承认“关税引发的通胀具有一次性特征”。

若此时就业数据再遭干预,相当于特朗普既要求“就业数据好看”,又逼迫“美联储降息”,本质上是对美联储政策独立性的直接挑战。

更重要的是,数据干预将逐步透支市场信任。

美国劳工统计局成立以来,即便小布什、奥巴马时期存在政见分歧,也极少出现直接调整统计机构负责人的情况,数据独立性是市场判断经济走势的基础。

当前民间机构已开始通过ADP就业数据、挑战者企业裁员报告交叉验证官方数据,反而加剧政策信号混乱。

在笔者看来,短期数据粉饰或能掩盖问题,但长期来看,市场终将以实际行动作出反应,届时即便启动降息,市场对“就业稳定性”的信任也难以重建。

老办法不管用了

不少人仍秉持“一旦降息经济便会好转”的传统认知,然而全球经济范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继续以“量变思维”看待降息,本质上与刻舟求剑无异。

过去降息政策有效,核心在于美国拥有货币霸权,放水后可通过全球市场分摊成本,企业借此扩产、居民贷款购房,经济循环得以顺畅运转。

但当前五大关键变化的出现,使得“下调1.5个百分点利率”无法解决任何核心问题。

从居民端看,美国民众当前普遍缺乏加杠杆意愿。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7月房屋销售年增率创下2024年10月以来新低,新房库存规模已超过2007年次贷危机时期。

并非民众不愿购房,而是缺乏经济底气。

要么担忧楼市泡沫,害怕购房后资产贬值;要么面临信用卡负债新高,就业稳定性存疑,无人愿额外背负房贷压力。

这与中国房地产调整期特征相似:一旦市场预期转向,即便降息,民众也不愿“入场”,毕竟无人愿掏空“六个钱包”购置可能贬值的房产。

企业端困境更为突出。当前美国经济呈现严重垄断特征,标普前七大巨头占据市场绝大部分利润,剩余493家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不仅低于通胀水平,甚至不及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缺乏扩产动力:若实体经济收益低于投资英伟达股票,谁还愿投入资金开设工厂、招募员工?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持续为垄断企业放松监管,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这种情况下,降息释放的流动性难以流向实体经济,最终仍会集中于巨头手中,用于股票回购、推高股价,无法形成有效经济循环。

过往“降息拉动需求、促进就业”的逻辑,前提是“市场主体愿意加杠杆”。

当前居民不敢加、企业不愿加,美国政府层面特朗普还推行“小政府大企业”理念,试图缩减政府杠杆。

但三大部门均拒绝承接杠杆,降息释放的流动性只能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形成典型的“货币幻觉”:表面市场活跃,实则实体经济未获任何实质利好。

长期的“慢性病”

关于通胀,不少人认为“关税引发的通胀具有一次性特征”,但事实上关税仅是逆全球化的缩影。

当前逆全球化已从贸易领域延伸至政治、军事、科技层面,非关税壁垒、长臂管辖等措施广泛存在,即便将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成本也难以有效降低。

在此背景下,通胀根本不具备“一次性”特征。

更严峻的是,美国当前面临“商品通胀+服务通胀”双重抬头。

商品通胀或可通过全球供应链调节,依赖其他国家提供低价商品缓解,但服务通胀占美国GDP的80%,直接与居民收入相关联,一旦上涨便难以逆转。

若想抑制服务通胀,几乎仅有一条路径: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别无他选。

部分观点认为“滞胀影响有限”,但这一认知忽略了滞胀的长期危害。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从1970年至1982年经历长达12年的滞胀,最终依赖沃尔克将利率提升至20%才得以抑制,后续还花费20年巩固美元地位。

当前美国处境更为复杂:美元霸权持续削弱,石油人民币结算规模上升,东亚供应链自主化进程加快,再想通过“高利率+绑定全球化”破解滞胀,难度远超以往。

美国两党体制进一步加剧问题:无人愿承担“衰退”的政治代价。

特朗普不愿在任期内推动衰退,担忧影响选票;拜登政府同样倾向将问题转移至下一任,导致“击鼓传花”局面持续,泡沫不断扩大。

事实上,2023年初、2025年初均存在推动“可控衰退”的窗口,彼时市场对美元和美债仍有信任,即便股市下跌,也可通过后续降息恢复经济。

但当前黄金价格已突破历史高位,市场抛售美元资产的趋势明显,若继续拖延,最终可能引发“不可控崩盘”,而非“可控衰退”。

结语

当前美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否降息”的技术层面选择,而是“是否敢于直面问题”的战略勇气。

若始终依赖数据粉饰、流动性放水拖延矛盾,最终只会将小问题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经济规律从不因政治博弈失效,该偿还的“经济账”,终将以某种形式兑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中产   止痛药   车价   美国   房价   通胀   数据   市场   经济   鲍威尔   美国经济   杠杆   企业   特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