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A股那波跌,估计不少股民现在想起来还心疼——手里的股票跌得厉害,有的扛不住就割了肉,相当于把“大动脉”里的血给放了;结果今天一开盘,大盘又慢悠悠涨了点,手里没割的股票回了点血,可这点涨幅跟周五的亏损比起来,就像“蚊子叮一口吸的血”,根本不够补。这种“割了就涨,不割又跌”的戏码,最近反复上演,不少人都被磨得没脾气了。今天不绕弯子,跟大家把这周的行情说透,最后给的4字提醒,大家记牢了,能少走不少弯路。
先说说为啥会出现“周五割肉、今天回血像蚊子血”的情况?不是咱们运气差,是现在的市场节奏,本身就容易让人“踩错点”。
一方面,市场资金一直在“来回倒腾”,没形成稳定的方向。上周五跌,是因为有部分机构担心“后续政策力度跟不上”,提前减仓避险,尤其是前期涨得有点多的消费、科技板块,资金一撤,指数就扛不住了;今天涨,又是因为另一些资金觉得“跌多了是机会”,趁着低位悄悄进场,买的还是那些周五被抛售的板块。这种“你卖我买、你买我卖”的博弈,让行情像“钟摆”一样来回晃,咱们散户很难跟上——等你看到跌了想割肉,资金已经开始准备抄底;等你看到涨了想进场,资金又可能准备撤退,最后就变成“割在低点,买在高点”,回血的时候自然只有“蚊子血”。
另一方面,现在的行情“量级不够”,涨的时候没力气,跌的时候却很猛。今天上证指数涨了0.4%,深证成指涨了0.6%,看着是红的,但两市成交额只有8200亿,比上周五还少了300亿。这就像“用小力气推大石头”,推一下动一点,稍微一松劲就会退回去。上周五跌的时候,成交额突然放大到8500亿,说明当时抛压很集中;今天涨的时候成交额反而缩了,说明买盘只是“零星进场”,不是大部队行动。这种“跌时放量、涨时缩量”的情况,决定了回血的幅度有限,很难把周五的亏损补回来,只能是“聊胜于无”的蚊子血。
可能有人会问:“那这周会不会有大行情,把亏损都补回来?”说实话,很难,这也是我要给大家4字提醒的原因——降低预期。不是泼冷水,是从市场现状、资金情况、政策节奏这三方面看,这周很难出现“大涨特涨”的行情,反而更可能是“小涨小跌、来回震荡”,咱们要是抱着“这周就能回本”的高预期,很容易又失望。
先看市场现状,现在A股还在“修复阶段”,不是“冲刺阶段”。从去年底到现在,市场经历了几波调整,不少板块的估值虽然回到了合理区间,但企业盈利还没完全跟上——比如消费板块,10月数据虽然有改善,但11月能不能持续还不好说;科技板块,订单虽然多了,但毛利率还在低位。企业盈利是行情的“基石”,基石没筑牢,行情就很难“跑起来”,只能慢慢走,这就决定了这周很难有大动静。
再看资金情况,现在市场里的“增量资金”不够多。北向资金这周前两天净流入了20亿,但跟上个月比,力度明显减弱;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也没起来,不少新基金还在“募集期”,没开始建仓;咱们散户的资金,经过上周五的亏损,也变得更谨慎,不敢轻易进场。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行情就像“无源之水”,涨的时候只能靠存量资金腾挪,很难有大的突破,最多就是“局部小涨”,没法带动整体回暖。
最后看政策节奏,最近的政策都是“稳为主,不是激为主”。比如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慢慢加力”,不是“一次性放大招”;支持科技的政策,是“长期布局”,不是“短期刺激”。政策不搞“大跃进”,市场就不会有“急涨急跌”,更可能是“稳扎稳打”。这周要是没有超预期的政策出台,行情很难脱离“震荡区间”,咱们要是预期太高,很容易因为“没等到大涨”而乱操作。
既然要“降低预期”,这周具体该怎么做?给大家三个实在的建议,比“空等行情”管用:
第一,别想着“补回所有亏损”,能减亏就是赢。要是手里的股票今天回了点血,别盯着“还差多少回本”,而是看“这只股票有没有持续上涨的逻辑”——比如业绩有没有改善、有没有政策支持。要是有,就拿着,能回多少是多少;要是没有,哪怕只回了一点血,也可以考虑减仓,别等它又跌回去。现在的行情,“保住本金、减少亏损”比“追求高收益”更重要,降低预期不是不赚钱,是先保证不亏更多。
第二,别频繁操作,多看少动。这周很可能是震荡行情,操作越频繁,出错的概率越高——比如今天涨了想追,明天跌了想割,最后手续费花了不少,亏损反而更多。不如定个“操作规则”:比如股票跌了5%以上再考虑要不要补仓,涨了3%以上再考虑要不要减仓,中间的小波动就别管了。频繁操作就像“在沙子里淘金”,不仅累,还很难有收获,不如静下心来等明确的信号。
第三,别只盯着自己的股票,多看看“大方向”。比如这周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数据:一是周三公布的11月PMI数据,要是PMI回到荣枯线以上,说明经济基本面在改善,对市场是利好;二是周五的北向资金流向,要是北向资金突然大幅流出,说明外资对市场有担忧,咱们也要更谨慎。这些大方向的信号,比个股的短期涨跌更重要,能帮咱们判断“这周要不要更保守”,避免因为“只看小波动”而忽略大风险。
最后跟大家说句心里话:炒股就像“种地”,有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现在A股就处在“生长期”,需要耐心等待,不是“拔苗助长”的时候。这周降低预期,不是放弃希望,而是用更理性的心态应对震荡——不追涨、不杀跌,保住手里的筹码,等行情真正起来的时候,才能抓住机会。要是现在因为“预期太高”而乱操作,反而会错过后续的机会。
记住,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有耐心、有理性的人”。这周咱们就抱着“小涨不贪、小跌不惧”的心态,降低预期,做好应对,比啥都强。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