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我吃完饭总爱用牙签剔剔牙,难道这也有问题吗?”
一个退休的国企司机在理发店的沙发上边翻报纸边说话,他嘴角挂着刚吃完饭留下的油光,手里还握着一根用过的牙签。
他看起来像许多城市里的老年人,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但对某些细节上的风险没有意识。
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些小动作上。
到了50岁,身体各项功能已经开始缓慢退化,口腔内的牙龈、牙周膜、牙槽骨都会变得更脆弱。
牙缝变宽,牙龈萎缩,牙根裸露,这时候如果还频繁使用硬质牙签,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牙龈造成反复刺激甚至撕裂。
牙龈没有痛感时损伤就已开始,而等到有感觉时,炎症多半已经成型。
临床上见过不少病例,最初只是单纯牙缝塞东西剔一剔,没过两个月发展成牙周袋感染,接着就是牙齿松动。
更极端的是,那些带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中老年人,一旦牙周感染产生细菌播散,很容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有报告记录过牙周感染诱发败血症的病例,尽管比例极低,但足以引发警觉。
很多人并不知道,牙周组织的感染与心血管健康高度相关。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牙周病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比口腔健康者高出20%-30%。
美国心脏协会在2020年更新的指导中也明确提到,慢性牙龈炎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细菌通过破损的牙龈进入血管,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诱导炎性因子释放,这一过程看起来离心脏很远,实则已经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形成。
用牙签时还常出现一个被忽视的动作:顺手一插到底。
这种插入动作对牙龈乳头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牙龈乳头是连接两颗牙齿之间的三角形软组织,既有美观作用,也承担着屏障功能。
一旦被反复戳穿,会导致牙缝黑三角形成。
黑三角不仅难看,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局部失去了防御屏障,食物残渣、细菌更易堆积,进一步恶化牙周情况。
很多人把牙签当作一种日常“洁牙工具”,却忽视了它根本不具备专业洁治的功能。
牙签只能粗略清除牙缝的部分食物碎屑,却无法清除牙菌斑和牙石。
真正造成牙龈炎、牙周炎的是牙菌斑,它是一种带有活性细菌的生物膜,附着在牙齿表面,需要借助刷牙、牙线、牙间刷等工具才能有效去除。
越是频繁用牙签剔牙,越容易错过定期专业洁牙的机会,反而助长了病灶的积累。
除了损伤口腔结构,牙签在卫生上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不少人在饭馆随手拿起未封装的牙签使用,忽略了木质牙签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吸附细菌,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牙签表面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虽然看起来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接触,但对于老年人本就降低的口腔免疫力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50岁之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环境变得干燥,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口腔自净能力。
唾液原本具备抗菌、润滑、缓冲酸性物质的作用,一旦减少,细菌在口腔中更容易繁殖。
这个时候如果牙龈反复被牙签刺破,感染机会成倍上升。
而感染一旦进入深部牙周组织,就不仅仅是牙疼的事了,还可能形成牙龈瘘管、颌骨感染甚至蜂窝织炎。
有一个误区需要反过来说。
有些人以为牙缝变宽是老了的正常现象,但从医学角度看,大多数牙缝变宽是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的结果。
换句话说,那些天天剔牙的人,不是因为牙缝大才剔,而是因为剔牙加剧了牙周退化,才导致牙缝越来越大。
很多人的问题是被习惯一步步推向病变的。
对比数据更能看出问题。
一项对比5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牙签的人群中牙周疾病的发生率为62.3%,而不使用或使用牙线、牙间刷替代者的发病率为29.5%。
差距超过一倍。
其中在有高血压史的参与者中,前者中牙龈出血率高达48.1%,比后者高出近三成。
还有人以为塑料牙签、带刷毛的牙签就是安全的。
其实只解决了材质问题,没有解决动作习惯的问题。
再柔软的材质也抵挡不住反复摩擦后的组织损伤。
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容易误导使用者以为可以频繁使用,反而造成更大的负担。
真正安全的清洁方式,是医生指导下的牙间刷、牙线,以及保持良好的刷牙技巧。
说到这里,必须把视角再拉高一点。
牙齿的问题,其实常常暴露出的是整个人的行为系统和对健康的认知方式。
一个总是依赖牙签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对牙科保健观念模糊、不愿定期检查的人。
而这些人往往在遇到严重牙周问题、面部肿痛、牙齿松动时,才开始意识到事情不对。
但那时已经不可能简单靠“少剔牙”来解决。
更麻烦的是,牙周病不会只影响局部。
它与糖代谢、血脂水平、内皮功能都有关联。
有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空腹血糖普遍偏高,即使未确诊糖尿病,也存在胰岛素抵抗迹象。
一部分机制已经被明确,是牙周慢性炎症通过TNF-α等炎性因子影响了胰岛素受体功能。
而这类炎症状态,还会影响肝脏合成高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加剧血脂异常。
这么一来,一根牙签引起的微创口腔问题,最后变成了糖脂代谢紊乱的推动力。
所以那些50岁以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有动脉硬化家族史的人,剔牙这件事就不该当成习惯动作去做,而要当成一个可控的风险点去管理。
不剔,可能暂时不舒服;
剔了,很可能是在不断破坏自己的口腔屏障。
在牙周组织的防御体系逐步减弱的过程中,每一次物理刺激都是一次倒退。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该提出来:如果一个人已经形成了频繁剔牙的习惯,该怎么科学替代?
首先要看牙缝是否真的需要清洁,有些人是因为牙结石堆积才感觉有东西卡住,而不是食物残渣。
这时候要做的是洗牙,而不是剔牙。
其次,如果确实有食物嵌塞,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牙线或超细型牙间刷清理,选择工具时应考虑牙龈高度、牙缝大小和手指灵活度,不是越细越好。
第三,需要培养饭后漱口、晚间刷牙配合冲牙器的习惯,不要依赖单一动作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时候,牙缝干净不靠剔,是靠整个口腔环境的健康维护。
剔牙不是罪,但错误的剔牙方式,在某些人群中确实会逐步转化为口腔、系统甚至生命风险。
那些看起来很小的卫生习惯,在人体系统调控变弱之后,往往变成负担。
那问题来了:频繁剔牙的习惯,是否可能成为判断一个人健康管理水平的标志?
答案是:可能性很高。
因为这个动作背后藏着多种行为模式——是否重视细节、是否及时就医、是否接受新知识、是否调整旧习惯。
如果一个人明知剔牙有害依然执念不改,说明他在其它健康行为上也容易固执;
相反,能够主动改用专业工具、定期检查的人,多半在饮食、运动、用药方面也更有自我管理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一根小小牙签,真可能透露出整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深度。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牙签剔牙小心变身“超级塞牙人”[J].江苏卫生保健,2018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