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之王” 百威亚太霸中国,营收被华润反超,国产啤酒逆势突围

2025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营收超过了百威亚太。

这个曾经长期霸占中国啤酒市场榜首的外国酒王,第一次丢掉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要知道,百威亚太背后站着全球饮料巨头百威英博,早年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能超过50%,连青岛、华润这些本土品牌都得被它压一头,如今这样的结局,放在几年前几乎没人能想到。

从“吞掉”本土品牌到市值缩水,百威的辉煌与滑坡

百威亚太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靠的可不是简单的产品优势,而是一套“收购整合”的打法。

2004年,它击败华润雪花等对手,把当时中国第四大啤酒商哈尔滨啤酒收归旗下,一下子就控制了东北市场。

两年后,它又拿下雪津啤酒,不仅挡住了青岛啤酒向福建扩张的路,还创下了当时外资在华啤酒市场的最大并购纪录——而在此之前,这个纪录的保持者,正是它收购哈尔滨啤酒的案子。

之后的几年里,大连大雪啤酒、唐山啤酒、双鹿啤酒这些区域小品牌,也陆续被百威亚太收入囊中。

对青岛、华润这样的本土巨头,它不直接硬碰硬,而是用投资、入股的方式悄悄渗透。

说实话,这种操作挺聪明的:一边把区域性品牌消灭掉,把它们的产能和销售渠道变成自己的;一边用这些收购来的“本土招牌”压制真正的本土巨头,既实现了本土化,又慢慢做大了规模。

很多人以为的“地方特色啤酒”,其实早早就成了百威亚太的“棋子”,除了收购,百威亚太的“覆盖能力”也很厉害。

从几块钱的大众啤酒到几十块的超高端产品,每个价位段它都有对应的品牌。

尤其是高端啤酒市场,它的份额一度超过一半,再加上主攻夜场和中高端餐厅,还得了个“夜店之王”的称号。

以前它的CEO杨克还说过,中国只有17%的啤酒是高端款,西方国家能超过40%,言下之意就是要在高端市场接着发力,为此它还经常赞助奥运会、世界杯,就为了维持“高端”的形象。

可谁也没想到,曾经稳如泰山的百威亚太,从2019年顶着“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光环上市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市值一路缩水,至今已经少了近3000亿港元,2023年先是赚的钱没跟上营收增长,后来干脆营收、利润一起降。

员工数量也从2023年的2.5万人减到2024年的2.1万人,人员变动这么大,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

无奈之下,它不仅开始“降本增效”,还把CEO换成了中国人,这是它第一次让本土管理者掌舵。

即便这样,它对中国市场也没了信心,反而说“要把印度当成下一个增长动力”,这话里的无奈,怕是只有它自己最清楚。

甩锅“大环境”没用,国产啤酒早盯上了高端市场

业绩下滑了,总得找个理由解释。

2023年第二季度,百威亚太中国地区的销量降了10%多,它说是广东、福建这些主要省份受台风、洪水影响。

老实讲,这个理由真站不住脚——广东、福建每年都有降雨和台风,怎么偏偏就它的销量受影响?更何况,那年广东的啤酒总销量还逆势涨了1%,第一次超过山东成了全国销量第一,只不过增长的份额都被珠江、华润这些本土品牌拿走了,跟百威没半点关系。

到了2025年上半年,百威亚太营收又降了5.6%,这次它换了个说法,说“啤酒消费整体疲软”。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毕竟近些年国内啤酒行业确实不好做,比如去年的产量只有十多年前高峰期的七成左右,营收也降了不少,是食品饮料行业里唯一负增长的品类。

可再看看华润、青岛、燕京这三大本土巨头,它们的营收都实现了增长,这就说明不是大环境的问题,是百威自己没做好。

百威真正的问题,是高端市场被国产啤酒“截胡”了。

2025年上半年,它的净利润降了24%多,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份额也从原来的一半跌到了不足四成。

而国产啤酒在高端市场的表现,跟它正好相反:华润啤酒的毛利率创下了历史新高,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四成,燕京啤酒上半年赚的钱比去年一整年还多,增幅达到45%。

如此看来,以前百威在高端市场一家独大,不是国产啤酒不会做高端,而是在等机会。

等自己的实力足够强,等消费者对“洋品牌”没那么迷信,等高端化的趋势更明显。

2020年的时候,华润啤酒前CEO侯孝海就说过,希望三到五年内,华润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能接近百威,为了这个目标,华润还收购了喜力在中国的业务。

去年8月,金星啤酒更有意思,没找网红带货,也没请流量明星,就开了个直播间,第一天就卖光了6吨精酿啤酒,还让茶味啤酒彻底火了。

后来京东超市的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茶味啤酒的成交额涨得特别多。

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喝啤酒了,是更愿意喝高端的、有特色的啤酒,而这些需求,百威没接住,国产啤酒接住了。

踩了白酒的“坑”,百威的年轻化走偏了

今年“史上最严禁酒令”出台后,白酒企业日子不好过,连茅台的增速都跌到了个位数。

说到底,还是年轻化没做好——商务宴请的需求少了,年轻人又不愿意买账,不低迷才怪。

没想到,百威亚太在年轻化这件事上,也踩了白酒的两个“坑”。

第一个坑是产品更新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白酒,是不喜欢喝白酒的场合,也不喜欢高度白酒,这是现任茅台董事长说的。

年轻人对低度白酒的需求早就涨了,但很多白酒企业最近两年才反应过来。

百威虽然比白酒企业动作快一点,但作为行业领军者,它的速度还是不够。

就说茶味啤酒,2021年就有苗头了,可直到去年金星啤酒把它带火,百威才想着跟进。

等它动的时候,青岛、燕京这些对手早就把市场铺好了,先机早就没了。

本来想靠“高端老招牌”稳住年轻人,后来发现年轻人更认“新鲜特色”,可这时候再追,已经晚了。

第二个坑是和年轻人“距离太远”,白酒企业以前只守着传统渠道,近几年才开始做线上和新零售。

百威亚太也犯了类似的错,一直盯着夜场和中高端餐饮这些老渠道,对线上、即时零售这些新渠道没兴趣。

它的CFO自己都说,在中国市场,非即饮渠道(比如超市、线上平台)只占它生意的五成,而行业平均水平是六成,这差距看着不大,其实丢了很多和普通年轻人接触的机会。

反观国产啤酒,就比百威接地气多了,比如青岛啤酒,去年和美团闪购合作,光这一个渠道的成交额就有10亿,今年上半年在美团闪购的销量还涨了不少。

现在不管是三四线城市的小超市,还是手机上的即时零售平台,国产啤酒随处可见,可百威却很难找到。

毫无疑问,在快消行业里,年轻化是最不能怠慢的事,一旦把“重要的事”拖成“紧急的事”,就算是百威这样的巨头,也没法从容应对。

百威亚太从“夜店之王”到被国产啤酒撵下神坛,不是运气不好,也不是大环境太差,而是它自己的策略没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

国产啤酒抓住了高端化和年轻化的机会,一步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了反超。

未来,如果百威还不能调整产品和渠道策略,重新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怕是在中国啤酒市场的日子会更难。

而国产啤酒要想守住现在的优势,也得继续在产品创新上发力,别陷入同质化竞争——毕竟,真正能留住消费者的,从来都是好产品和准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华润   中国   亚太   啤酒   白酒   青岛   市场   本土   销量   燕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