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西安大慈恩寺,眼前松柏苍劲,顿觉静谧悠然。高逾60米的大雁塔,在碧空下尽显古朴典雅之美。说起大雁塔,总绕不开玄奘法师。玄奘——他13岁破格出家,27岁"偷渡"出关,孤身穿越茫茫大漠、翻越雪岭绝域,用17年走完5万里征程,没有白龙马,没有悟空八戒护驾。更颠覆的是,取经归来的玄奘并未功成身退,而是用19年时间翻译1335卷经书,每日工作超16小时,堪称"佛学界卷王"。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出任大慈恩寺首任上座住持。后来,为藏经之需,他奏请朝廷建造了雄伟的大雁塔。
站在大慈恩寺的古银杏下,一片金叶旋落肩头;树上的火晶柿子在这金秋十月像一个个小灯笼,预示着见者事事如意。我来此为全家祈福,仿佛听见了风中的密语——那是由无数祈愿织就的,关于守护的千年故事。
大雁塔静静立在晨光里,青砖斑驳如泛黄经卷。玄奘的身影早已融入砖石,可他带回的智慧,仍在每一缕拂过塔铃的微风里回响。我学着其他游人的样子,双手合十在心中默默祈祷——愿全家平安、健康、幸福。
午后的小雁塔别有韵味。与大雁塔的巍峨不同,它更像一位退隐的文人,带着残缺的美从容伫立。塔身那道著名的裂痕,是明代大地震留下的伤疤。神奇的是,塔虽裂却未倒,在后来又一次强震中,裂缝竟慢慢合拢。讲解员说,这叫“神合”。
在西安博物馆,我遇见了另一重守护。那些出土的陶俑,眉眼生动得仿佛下一秒就会开口。他们守护的不是佛经,而是寻常日子的温度——侍女捧着的漆盘,农夫肩上的锄头,书生案头的竹简。原来,让文明延续的不仅是高僧取回的经典,更是每个家庭里具体而微的烟火人间。
夜色降临,大唐不夜城瞬间被灯火点燃。飞檐下宫灯流转,街畔唐诗灯柱明明灭灭,穿汉服的少女衣袂飘飘。这璀璨让我恍惚——眼前的繁华,不正是玄奘、那些无名匠人、还有无数先民共同守护的结果吗?
这几天我忙碌着用手机记录下了我的所见所闻,回酒店的路上,头脑里依然回味着看到的那一幕幕。大慈恩寺是佛教在西安的重要圣地之一。寺庙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氛围。许多人相信,到大慈恩寺祈求平安、健康和事业顺利等愿望都能得到回应。每年,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拜,香火旺盛。
大雁塔守护信仰,小雁塔守护坚韧,博物馆守护记忆。而我的守护很小,小到只是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次搀扶。可正是这亿万个微小的守护,汇成了让文明不倒、让人间值得的永恒力量。
今夜,长安月依旧。千年前照过玄奘的那轮月光,此刻也温柔地照着我回酒店的路。守护让时间有了温度,让每个祈愿都找到了归处。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