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税战相对缓和的背景下,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股神巴菲特把持有的比亚迪股票全部清空了,这可是他持有了17年的宝贝疙瘩;二是咱们中国今年4个月,共计卖掉了3820亿元的美债,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持有量。
Z
先看巴菲特的清仓动作,这事儿得从他退休倒计时的特殊节点说起。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89岁的巴菲特明确表示年底将正式交棒给阿贝尔,这次清仓更像是遗产梳理,他要给接班人留下一套好打理的资产包。
怎么理解好打理?伯克希尔的核心业务是能源、铁路运输和保险,这些都是重资产、长周期的领域,而他清仓的中国企业多是制造业,近几年受中美科技制裁影响,需要应对芯片供应、数据合规等一堆不确定因素,比如某家被清仓的新能源企业,去年就因美国对华光伏组件关税调整,出口利润压缩了12%,这对追求稳定现金流的伯克希尔来说,确实不如日本商社省心。
为什么是日本商社?阿贝尔在股东大会上直接点了原因:日本商社手里握有全球20%的LNG(液化天然气)贸易份额,而伯克希尔旗下的能源公司正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链,同时日本商社在东南亚的港口、物流布局,能和伯克希尔的铁路运输业务联动。
更关键的是,2025年日本出台了《跨境能源贸易便利化法案》,对外资参与能源合作的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这种政策确定性,正是当下资本最看重的。
所以巴菲特清仓中国股票,本质是新老掌门交接期的资产适配,不是不看好中国市场,而是要契合接班人的业务战略。
可能有人会问:股神都撤了,其他外资会不会跟着跑?
其实不用慌,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4月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里,早就给出了定心丸。
方案里明确提到两个实际措施:一是简化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审批,以前要3个月,现在15个工作日就能下来,二是允许外资机构参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这正好对接了全球碳中和资金的需求。
实际数据也能印证,今年一季度,虽然个别制造业外资有小幅减持,但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外资反而在增:比如特斯拉在上海扩建了储能工厂,投资额增加了50亿元;微软也加大了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投入,新增了3个数据中心。这说明外资不是在撤离,而是在换赛道,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更契合中国产业升级的领域。
再看中国调整美债持有规模,这更像是家里底子厚了,自然要重新整理存钱罐。
以前买美债,主要是为了给人民币汇率托底,毕竟早年中国经济对外贸依赖度高,手里有足够美债,就能应对进出口的外汇需求。
但2025年不一样了,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内需求已经成了增长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这些新消费品类增速超过20%,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保持在50.5以上的景气区间,其中装备制造业PMI更是达到52.3,说明国内产业循环越来越顺畅,经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强了,就不用再靠大量持有美债来压舱。
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些年的操作实在没给资产安全留余地,一边在芯片领域加严制裁,今年初又把23家中国AI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连用于研发的芯片都不让卖,另一边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突破40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率超过6%,还曾有过冻结其他国家主权资产的先例。
这种情况下,中国把部分美债换成其他资产,比如增加黄金储备、扩大与东盟的本币结算,都是很常规的分散风险操作。
外汇局在二季度例会上也明确说,这是发挥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和打贸易战没有关系,毕竟中国现在更看重的是资产安全和自主可控,而不是和谁对着干。
把这两件事串起来看,就能发现2025年全球经济的一个新趋势:中美经济不再是谁离不开谁的绑定关系,而是各自走向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的阶段。
巴菲特的清仓,是资本基于传承需求和业务协同的选择,中国的资产调整,是基于经济韧性和安全需求的布局。
美国如果还抱着筑壁垒、搞制裁的想法,最终会影响自己的资本效率,就像伯克希尔,因为美国对华能源设备关税,去年失去了中国某大型风电项目的订单,直接导致能源业务利润下滑8%。
而中国这边,靠着稳内需、扩开放、强产业的组合拳,已经能吸引真正看重长期价值的资金。
说到底,资本的选择永远是用脚投票,经济的底气最终来自自身实力。2025年的这两个动作,不是什么特殊信号,而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各方基于实际利益做出的理性选择。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