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块钱一餐,“禁止新鲜肉菜”,他开的预制餐厅居然没人反对

成都武侯区一条老巷子深处,有家小店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开门,店面不到二十平米,没有炒菜的油烟,没有颠勺的声响,货架上整整齐齐摆着各种工业包装的食品,门口挂着一块手写牌子:“本店工业习俗,新鲜肉菜莫入,”路过的人总要多看两眼,有的笑笑就走了,有的好奇推门进来。

老板葛世贤三十多岁,留着寸头,他坦白告诉每个进店的客人,这里卖的全是预制菜,2元一碗热干面,13元一份笋子烧牛肉盖浇饭,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一个湖北小伙第一次来店里,点了碗2元的热干面,他尝了一口,愣了几秒钟,又吃了几口,抬头问:“这真是预制的?”小伙说这味道跟他老家巷子里卖四五块钱的热干面差不多,至少能打个八成。

附近小区住着位五十多岁的大哥,第一次来是被门口的牌子吸引的,他点了份最便宜的套餐,吃完觉得还行,第二天又来了,后来几乎隔两三天就来一次,有时还会主动问:“老板,有啥新品没?”三个月下来,他来了至少十几次,从最开始的单点一份,到后来每次都要加配菜加分量。

葛世贤开这家店不是为了赚钱,2019年他在网上发了个系列视频,连续一百天每天吃午餐肉,记录不同品牌的口感差异,视频火了之后,他成了“工业食品博主”,经常去各地食品厂参观,拍摄生产线。

既然那么多人对预制菜有偏见,不如开家店,把工业食品摆在明面上卖,让大家尝尝真实的味道,今年7月这家小店开张了,葛世贤从小在父母的罐头厂里长大,对食品加工流程再熟悉不过,他说很多人以为工厂生产的食品不如现做的,其实这是误解。

“你去小餐馆吃炖肉,有时候会觉得炖得不够烂,或者腥味没去掉,这种难吃的菜,往往才是现做的,”葛世贤解释,会做菜是门手艺,不是每个开餐馆的人都有这个本事。

他店里那份13元的笋子烧牛肉,是从一家大厂进的货,“这个浇头,成都九成的面馆烧不出这个味道,”这不是夸张,葛世贤带着朋友做过对比测试,工厂版本确实更入味,牛肉也更软烂。

判断一道菜是不是现炒,最简单的方法是闻“锅气”,刚出锅的鱼香肉丝会有高温爆炒的焦香,那是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风味,料理包加热永远复制不出来,但除了爆炒菜,其他类型的菜,工厂和餐馆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

很多人担心预制菜加了太多添加剂和防腐剂,葛世贤摇摇头:“现代速冻技术根本不需要防腐剂,急冻能在几分钟内把食品中心温度降到零下几十度,微生物直接被抑制了。”

他说工厂对添加剂的使用比想象中谨慎得多,“每一克添加剂都要精确称量记录,一旦超标被查到,罚款能让工厂关门,没人会冒这个险。”

小店开了三个月,葛世贤观察到来店里的年轻人接受度明显更高,二十多岁的大学生、白领,进店看到“预制菜”三个字,大多不会排斥,点完餐还会跟他聊几句,反而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犹豫的更多。

有个女孩是做互联网的,加班到晚上十点是常态,她说自己在家也经常吃速食,“只要干净、味道好、价格合理,是不是预制菜我不在乎,”这种务实的态度,在年轻人中很普遍。

葛世贤打算继续做下去,下一步他想弄一个大保温桶,装满工厂做的红烧肉,摆在店门口,挂块牌子写明是预制的,免费让路人尝,就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介意,他不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想把看到的、了解到的东西分享出来,如果能让一些人重新认识预制菜,那也算有点意义。

这家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店,映出人们对食物的真实态度,有人路过时皱眉摇头,有人推门进来坐下点餐,时代在变,吃饭这件事的定义也在慢慢改变。

看了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争论,以及成都那家直言不讳只卖预制菜的小店,网友们炸开了锅。

“只要明码标价、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有啥不能接受的?”

“28块钱能让你吃饱,还想要啥自行车?方便快捷才是王道。”

“花着现炒菜的钱,吃的却是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感觉不值这个价。”

“如果知道后厨连口锅都没有,只有微波炉在叮叮作响,那吃饭的乐趣和仪式感就大打折扣了,就像有对新人发现高价婚宴大多用的是预制菜,心里肯定特别窝火。”

“预制菜不是原罪,‘贵’才是;或者说,性价比不够才是。”

你常去的一家餐厅坦白告诉你某道菜是预制菜,但味道不错且价格实惠,你会接受吗?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想法!

信源:中国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食   鲜肉   块钱   餐厅   工厂   味道   食品   成都   笋子   添加剂   工业   牛肉   店里   牌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