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八月,气温像是被调到了极限档。
酷暑之下,不只是皮肤晒伤、中暑头晕这些“表面伤害”,真正危险的,是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隐蔽进攻”。
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身体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本就较差,再遇上炎热天气,可能一不小心就被高温“击中”。
热浪来袭,心脏先受不了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参与者。高温环境下,为了把体内的热量散出去,血管会扩张,尤其是皮肤表面的血管,这就导致血压下降。为了保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心率会明显加快,心脏负荷增加。年轻人身体强壮还能扛一扛,但对患有心功能不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这种调节就变成了负担。
在广东佛山,2024年夏天的一项高温急诊统计中发现,40%以上的心血管急症如心绞痛、心衰发作、急性脑卒中,都和极端气温直接相关。高温不仅让血压波动剧烈,还可能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心梗或脑梗。
汗出得越多,心脏越难受
出汗是身体自我降温的方式,但排汗过多会带走大量电解质和水分。钠、钾、钙等离子浓度下降,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和传导。心律不齐、头晕、胸闷,甚至短暂意识丧失,都是常见表现。
不少老年人出门办事走不了几步就胸口发紧,往往以为是热得喘不过气,其实背后可能是心脏在“报警”。即使不外出,屋里不开空调,也可能因为持续出汗而导致血液浓缩、血黏度升高,从而埋下血栓隐患。
空调虽好,但别用错了方式
很多家庭出于节能考虑,不愿意长时间开空调,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长辈,常觉得“吹空调容易感冒”。结果屋内闷热、湿度高,反而让身体更难调节体温。
还有人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到20度以下,整晚直吹。剧烈的冷热交替刺激,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夜间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正确做法应是保持室内温度在26℃左右,风口不要直吹人,尤其是头部和胸口。
不只是老年人,中青年也容易中招
即便是看起来身体不错的上班族,也不能掉以轻心。高温下户外跑步、骑行、爬山,本就是高负荷运动,再加上出汗多、补水不及时,容易出现“热射病”的前兆。
不少案例显示,30到50岁的男性,在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后出现头痛、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合并心肌损伤。心脏并不只是“老年人的问题”,高温下,它对所有人都是考验。
夏天的心脏,更怕“情绪中暑”
气温高,情绪也容易被点燃。烦躁、焦虑、易怒,这些心理反应同样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可能诱发高血压急症或心肌缺血。
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本身身体就处于“高压”状态,情绪上的一点波动,就容易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保持情绪平稳,不只是心理建议,更是生理需求。
科学补水,不等口渴才喝
夏天最容易犯的错是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其实是身体已经“轻微脱水”的信号。这时血液已经开始变稠,心脏泵血的压力变大,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正确做法是,按时少量多次饮水。
建议每小时喝水150-200毫升,不要一次大量灌水。含有钠和钾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比单纯白开水更适合长时间在户外的人群。冰镇饮料虽爽,但易引起胃肠痉挛,间接影响心功能,尤其是空腹时更要避免。
饮食有讲究,别吃得太“火”
高温天气下,饮食也要跟着“降温”。重油、重盐、辛辣食物会增加身体代谢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建议多吃富含钾和水分的食物,比如西瓜、黄瓜、番茄等。
这些食物不仅能补水,还能帮助身体排钠、调节血压。高钠饮食本身就是高血压的“帮凶”,夏季更需控制。相比之下,绿豆汤、苦瓜、藕片等清淡食物,对心血管更友善。
减少外出,不只是怕中暑那么简单
中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此时出门,不仅容易晒伤或中暑,心血管系统的负荷达到顶点。尤其是在水泥地、柏油路等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地表温度可能高达60℃以上。
即便是短时间步行,也可能引发突发性心律紊乱或低血压晕厥。非必要不要在这个时间段外出,如果必须出门,记得遮阳、防晒、携带含电解质的水,步伐放慢,不要逞强。
夜间也别掉以轻心,心血管问题常在凌晨突发
不少心梗和脑卒中发作时间集中在凌晨和清晨。高温天气下夜间开空调不当、脱水、血压波动剧烈,都会增加夜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特别是有夜间盗汗、胸闷气短、腿部浮肿等症状的人,更应警惕。
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50%-60%),适当垫高枕头,避免完全平躺,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睡前避免喝酒、吃重口食物,保持情绪平稳,也是保护心脏的小细节。
高温不是“慢性伤害”,它是突袭
很多人对高温的危害没有足够警惕,总以为只要不中暑就没事。但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往往是“隐形”的,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时机。高温对心血管的伤害,不是日积月累,而是短时间内的“快攻”。
每年夏季,急诊室里因为高温诱发心梗、脑梗、心衰的病人并不少见。有些人甚至白天还在正常活动,晚上就突发不适送医。高温下,身体的每一次疲惫、每一滴汗水,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心脏的“挣扎”。
日常细节,才能真正救命
夏季防护心血管,不只是穿得凉、吃得清,更重要的是对身体状态保持敏感。早上起床时的头晕、起夜增多、活动后胸口不适,这些都不能忽视。家庭中有基础病史的成员,更要提前做好防范。
及时补水、合理饮食、避免暴晒、情绪稳定,这些看似琐碎的建议,常常决定着能不能避开一场高温下的“心脏危机”。真正的健康,藏在每天的选择里,不是靠一时的注意,而在于持续的习惯。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李欣怡,郑立新,等.夏季高温与心血管疾病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6):801-805.
[2]王艳红,宋玉文,张凯,等.高温热浪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风险关系的全国多中心时间序列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4):362-368.
[3]金文娟,朱建军,李红霞,等.高温环境下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反应及健康风险[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3,40(8):935-939.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