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今年整80了,走路一点不慢,脑子也清楚。可要说他这身体有什么秘诀,家里人总结了一堆,但他自己只说了一句,‘我就是早上起床例行那个,准时准点,如厕顺畅,没别的了’。”
这样的片段,在许多长寿老人的生活里都很常见。可不少中年人对此满不在乎,三天一蹲厕所觉得无所谓,也有人一天跑好几趟,还自嘲肠胃通畅。问题来了,大便次数和长寿、健康究竟有没有联系?每天排几次便才算正常?这里头还真有讲究,不注意,可能悄悄埋下风险。
现在,不妨先问问自己:大便是1天一次、2次,还是经常三五天才有?这个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和身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挂钩。一项权威研究透露,这个排便次数,其实和健康、寿命关系不一般。尤其有一个“黄金标准”,很多人平时都做错了,他们的肠道健康,其实在悄悄打折。
那到底什么样的排便次数才符合健康规律?老年人更该注意什么信号?一会咱们详细说说,答案也许比你想象得直接。
排便频率,其实就是身体给你的健康信号灯。有些人三四天才上一次厕所,有人一天两三次都很正常,那标准到底多少啊?
医学界主流观点清晰:每天排便1次,是绝大多数人肠道最理想、最省心的状态。
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的消化科专家曾提到,每天1次排便的老年人,在实际随访中,肠道疾病、肠癌、结肠炎等发生率都远比便秘或腹泻者低。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队列跟踪也发现,约78%的健康长寿老年人习惯于每天一次排便,而且排便量适中、形状条状、颜色黄褐,排完后轻松无残留感。
别以为频率越高越好。一天三四次,且质地偏稀,多半提示肠道菌群紊乱或肠炎,有慢性腹泻风险;而两三天才排一次、每次都干结发硬,长期如此,极易使肠道蠕动衰退,甚至提高结肠癌的概率。有来医生的数据也指出,便秘者发生肠道疾病、心血管问题的风险,比排便规律者高出20%—42%左右。
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很多人对“自己排便三四天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观念习以为常,但肠道代谢废物的滞留,会加重体内毒素负担,间接拖累免疫、代谢乃至精神状态。
也别忘了生活中常见的误区,“喝泻药也能让大便通”,其实泻药一天见效,可反复依赖后,肠道良性菌群逐步减少,排便反倒越来越难。老百姓说“大便通,百病消”不是空话。徐州市中心医院的数据,一周排便3次以下,且每次大便费力、形状异常的人群,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的联发率高于正常排便组约15%。
你有没有发现,年过六十的老人,消化、免疫、心理状况,往往和肠道功能紧密挂钩。排便看似一件小事,背后的科学逻辑根本不“迷信”。
说到这,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万一自己大便次数不对,又能怎么办?医生给的建议其实很实用、简单:
一是坚持高纤维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杂粮,比如早上一碗燕麦粥,午饭加个番薯,每天两份水果。蔬果里的膳食纤维像刷子,能促进肠道蠕动,带走废物。哈佛那项研究就发现,每天膳食纤维摄入超过25克的人便秘、肠癌风险均明显降低,肠道活力更高。
二是要饮水够量但不暴饮,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补8-12毫升水(60公斤约500-700毫升),帮助软化大便,减少干结。
三最好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尤其早上起床后顺时排便,身体生物钟固定之后,肠道会像闹铃一样自动运作,减少排便习惯紊乱的概率。
四是适当增加运动,如步行、广场舞、慢跑可以增强腹部肌群和肠道血液循环,研究显示,坚持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大便规律改善超74%。
除此之外,别忘了观察大便形态和颜色。健康的大便往往呈“香蕉条”形,黄褐色,成型且无异味。如果突然变成黑色、红色、带黏液,有泡沫或者记忆里完全没见过的样子,那就要警惕肠道疾病,尽快就医。
如果你长期排便不规律、便秘顽固或突然拉肚子,切不可随便吃药拖着,该去专业医院找消化科医生面诊,别只信经验或偏方,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肠道健康与机体免疫关系研究进展》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4.《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专家访谈录》
5.《常见排便异常类型及其健康风险分析》6.《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肠道健康追踪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