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这种看似普通的小红果,近几年频频登上健康热搜榜。不少人开始在泡水、煮粥、炖汤中加入它,甚至有人每天抓一把枸杞当零食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枸杞真的适合每个人吗?吃多了会不会反而伤身?
作为传统中药与食材结合的代表之一,枸杞确实有滋补肝肾、养眼明目的作用,但如果吃法不对,可能好处没得到,还带来了身体不适。下面,就来说说医生眼中,吃枸杞必须注意的3个关键点。

很多人以为枸杞是补品,吃了百利无一害,其实不然。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人吃了枸杞后,反而出现上火、口干、眼睛红肿等问题。
尤其是体质偏热的人,比如经常口干舌燥、容易长口疮、脸颊发红的人,吃枸杞反而会加重这些症状。
部分人在感冒发烧期间也不宜食用枸杞。原因在于其温补性质可能会“添火”,影响身体恢复。孕期女性如果有阴虚火旺的表现,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食用。

吃枸杞前,先判断自己当下的身体状况。如果近期有出现睡眠变差、口腔溃疡、眼睛干涩发热等,就要暂停食用,等症状缓解后再考虑。
一把抓,一泡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人吃枸杞的方式。但医生提醒,枸杞虽然是食药同源的植物,也要讲究“适量原则”。正常成年人每天吃15克左右的枸杞(大约一小撮)就足够了。超过30克,反而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吃枸杞的方法也很有讲究。直接嚼着吃,营养吸收最好,但不少人肠胃不好,建议还是煮汤或泡水喝更温和。有研究显示,水温过高(超过80℃)会破坏枸杞中的活性成分,尤其是其中的多糖类和维生素C。泡水时最好等水稍凉一些再放入枸杞。
同时,市面上有些颜色鲜艳、味道特别甜的枸杞,很可能经过硫磺熏蒸或糖水浸泡处理,长期食用对身体反而有害。挑选枸杞时,应选择颜色暗红偏枯、闻起来略有药香的天然干制品。

一般人吃枸杞确实能起到滋养作用,但对于某些特定人群来说,却可能“补错了方向”。这是医生在门诊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很多时候会认为枸杞是天然的食品,可以放心吃。但枸杞中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糖分,尤其是新鲜枸杞或者过量食用时,血糖会悄悄升高。有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每天吃两把枸杞泡水代茶饮,结果血糖控制越来越差,直到停用枸杞才慢慢恢复。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比如华法林,也要注意。枸杞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作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这类人群在食用枸杞前,务必要咨询医生,避免药效被干扰。
还有一类人群是正在进行慢性病治疗的老年人,尤其是肝脏功能不全者。虽然枸杞有护肝作用,但肝功能异常时,代谢能力下降,再加上枸杞具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反而容易加重肝负担。

很多人只盯着枸杞的保健功能,却忽略了它的“来源”和“保存”同样重要。市面上不少低价枸杞,其实质量堪忧。有研究检测发现,一些劣质枸杞中农药残留严重,甚至含有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保存方式也不容忽视。枸杞干燥后容易吸潮,若存放环境不当,极易发霉。霉变的枸杞中可能会滋生黄曲霉素,这是一种公认的强致癌物。建议枸杞存放在干燥阴凉处,最好用密封玻璃罐保存,每次取用后尽快盖紧盖子,避免反复受潮。

枸杞搭配食材也有讲究。不少人喜欢用红枣和枸杞一起煮水喝,虽然口感好,但两者都偏温性,容易引起体质偏热人群上火。如果想要平衡,可以加一点菊花,既能清热,又能缓解眼睛疲劳。
枸杞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零食,它更像一种“温和的调养工具”。吃得对,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改善疲劳感、视力模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但吃错了,轻则没效果,重则引发消化不良、过敏、血糖波动等一系列新麻烦。

医生建议,枸杞最适合的人群是中老年人群中体质偏虚、视力容易疲劳或者免疫力下降的人。年轻人如果经常熬夜、用眼过度,也可以适量吃一些。但别指望它一夜之间就改善健康,它更适合长期、稳定、小量地使用。
而对于那些身体确实偏热、血糖不稳、正在服药的人群,吃枸杞前最好和医生聊一聊,看看是否合适。健康这件事,永远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刚刚好”最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红英,王伟.枸杞主要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24,33(02):89-93.
[2]李雪,陈彦军.枸杞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05):124-126.
[3]段宏伟.枸杞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21):189-191.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