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看着眼前的儿子秦王李世民,和旁边咄咄逼人的武将尉迟敬德,以及裴寂等人的不听劝说之下,终于写下了一纸敕令,将大唐的兵马全部交给了李世民节制,而就从这一刻开始,李世民的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玄武门之变至此宣告了成功。
我们很多人在讨论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总是会将目光聚焦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身上,其实李世民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在掌控父亲李渊的这一步骤上。如果缺少了这一步,那么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只能功败垂成。
那么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渊,为什么不去调兵镇压这场政变呢?
受到许多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许多人会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被逼无奈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将要杀他,李世民被迫自卫而发动的一场政变。实际上,这恰恰是人们忽略了李世民那深不可测的谋略,才会认为李世民是被迫自卫的。
与其说玄武门是事变是李世民被迫自卫,不如说是主动出击,而且是早已谋划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玄武门发生之际,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前置条件需要让李世民知道,那就是太子和李元吉前往玄武门的具体时间,还有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即将发生时的动向。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李世民却恰恰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太子手下主管漏刻时辰的官吏早已被李世民收买,这个官吏职位虽小,但是他具体负责的就是记录太子每次出行的具体时间,还有第二天行程的具体时间和路线。
不仅如此,李渊的妃子万贵妃也成为了李世民的盟友,万贵妃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素有仇恨,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万贵妃成为了李世民藏在宫中的眼线,所以李世民才能够知晓太子和李渊的一举一动。
因此,李世民早就预备着玄武门之变这一天的到来,并且还细心的准备着。而此时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的确动了除掉李世民的心思,毕竟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他的功劳和威望已经足以和太子抗衡,这是李建成接受不了的。
李渊虽然在太子和李世民之间,表面上保持着中立,但是实际上还是偏向李建成的。不然,李渊也不会不断的将李世民身边的势力赶走,让李世民和他们之间无法直接联系。他所能统领的军队,也仅有秦王府那800死士。
但是李渊和李建成都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直接透过了现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这场夺嫡之争真正的要害之处,就是李渊所掌握的兵权。换句话说,谁掌握了李渊,谁就能赢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唐朝武德初年,长安城中的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拱卫皇城的北门屯兵,一部分是负责守卫长安城的南衙禁军。这两支军队共计3万余人,而且都是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军队,受李渊直接统领。
虽然太子李建成手中有着2000人的长林军,但是在这些禁军面前还是明显不够看的。所以谁要是能够掌握禁军,谁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玄武门当天夜里,李世民带着70人趁夜色悄悄的进入了玄武门,守将常何早就归顺于李世民并且70余人在北门屯兵的眼中,也算不上什么威胁,况且还是秦王的部下他们也不敢阻拦。李渊此刻正在海池的船上,距离玄武门非常近。
很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到了玄武门下,李建成等人虽说有着2000多人的护卫,但是北门屯兵绝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放进去,所以这些人只能够在玄武门外等候,李建成人多的优势在进入玄武门后完全发挥不出来。
当他们脱离了军队的庇护后,李世民趁势杀出,在尉迟敬德的帮助下,射杀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人。此时玄武门外太子手下的护卫,听到了皇城内的情况,于是就想要进入玄武门保护太子。
然而,负责镇守皇城的北门屯兵,是绝对不可能放他们进去的,于是双方就此大打出手,而听到动静的南衙禁军也立刻派出了大队人马往玄武门赶去。
此时的李渊当然也得到了消息,可是李世民的行动过于迅速,在斩杀太子和李元吉后,尉迟敬德拿着两人的首级来到了众军面前展示,太子的护卫看到主子已经死了,也就军心涣散,无力抵抗。而在稳定外面的局势后,他们立刻就来到了李渊的面前。
而李渊面对着李世民和自己两个儿子的头颅,也彻底发觉自己的大势已去,就将兵权全部交给了李世民。可是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海池既然距离玄武门不远,李渊难道就没有察觉吗?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李世民手段最为高明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李渊,就已经被李世民所控制住了,玄武门传来的喊杀声和刀枪碰撞的声音,李渊肯定能够听到,可是当他想要派兵前去镇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命令根本传递不出去。
李渊也只能够静静的等待着结果,直到他看见了李世民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来见他后,他才彻底死心了。此时的李渊不仅无法调兵,而且他的诸多儿子中,就剩下李世民这一个最有能力的了。
杀了李世民只会白白的送掉自己的江山,所以李渊选择了接受现实。李世民威逼利诱自己的父亲,使他交出了那个足以决定这场政变成败的关键所在——兵权,这才彻底宣告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否则,很难保证怒火攻心的李渊不会清算李世民,只有拿到兵权,才能够保证最终的胜利。在权力之争面前,任何亲情都会成为次要,李世民就是因为看到了李渊在自己发起这场事变的重要性,这才得以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了太子,三个多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信源:
《“玄武门之变”起因初探》——中国知网 作者:王显非《再论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的态度》——中国知网 作者:刘树友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