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米17系列的销售十分火爆,特别是Pro系列的销售占比很高,但郭明琪的一份报告,却指出小米17系列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郭明錤最新产业调查显示,小米17系列总出货量显著下调20%,原先目标为约1000万,如果后续没有更积极的价格策略与促销活动,小米17系列总出货量可能会低于小米15系列的800万部。
小米17系列发布前,内部曾乐观预估标准版将占据50%-55%的销量份额,是支撑整体出货量的主力。
但实际开售后的数据却是Pro与Pro Max机型需求旺盛,1TB高配版本出现“一机难求”的缺货状态,而标准版销量占比仅勉强达到15%-20%,库存持续高企。
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直接冲击了供应链规划,尽管小米紧急为标准版追加16GB+1TB版本,并为高端机型加单,但短期内仍无法填补标准版留下的销量缺口。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对郭明琪作出反驳,表示小米17系列首销虽然才过去两天,但销量结果已经非常不错。 并透露Pro Max机型销量表现最佳,Pro版本次之。
他强调,小米17系列有信心销量会比上代小米15系列更多,并称标准版因没有1TB版本影响了实际首销数据,所以接受用户批评,调整新增了16GB+1TB版本。
为啥会低于预期呢?
一方面是iPhone17是真的强,提前消化了大量的换机需求,iPhone 17标准版在中国市场优于预期,对小米17标准版造成了冲击。据数码博主最新爆料,苹果iPhone 17系列在首销一周内的销量已突破150万台,整体销量约为上代同期的115%。加上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是存量换机市场,苹果消化的多,那么留给小米的市场相对就小了很多。
当然了,不排除也有很多消费者在等Mate80系列。这一代Mate80系列的原创性、差异化、性能更强,它有自己的麒麟芯片与鸿蒙操作系统,业内更多还是关注iPhone17与Mate80的竞争。
Mate80传言会用上麒麟9030,以及一堆新的功能,全新麒麟芯片9030国产 N+3 工艺硬是榨出了 5nm 级性能,华为和苹果不好直接比较,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这几年确实追上了。这对很多追求差异化体验的消费者来说,Mate80系列无疑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而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为产品独立性创新标签买单,小米的对标营销可能有点不合时宜了。小米对标苹果,尤其是跳过小米16直接改名小米17来对标iPhone17,虽有“一时瑜亮”对标寓意,小米自上而下也对小米17的产品力都信心十足,但资本市场与消费者并不买账。
综合消费者对小米17改名的种种看法,他们认为新品跳过16改叫小米17的行为,是对小米自身品牌力的一种否认,因为真正的行业龙头是不屑于对标任何品牌的,而总是拿自己跟别人作对比,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的不自信。
这种贴着苹果对标,在智能手机发展期,还说的过去,但是现在已经到了成熟期了,时代已经变了。消费者也已经变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头部科技企业的预期也已经变了。
在东升西落叙事的大背景下,中国科技产业要的不是对标,而是差异化,有自己的创新与品牌理念。
宁德时代没有整天喊着要“对标”谁,它的名字却出现在全球几乎所有主流车企的电池供应商名单上。DeepSeek没有去对标谁,却让整个硅谷感到震撼,硅谷科技巨头是力大拍砖大力出奇迹坚定地砸钱堆算力,DeepSeek是创新的工程设计与高效的训练方法,通过算法优化节省资源,打破算力依赖,走出了低成本高性能路径。
今天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不是苹果,无论是车企、芯片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现在言必称英伟达的算力霸权、谷歌在多模态大模型上的突破、OpenAI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路径上的狂飙,以及DeepSeek的东方智慧架构创新。苹果无疑是伟大的公司,但在AI重构万物、对软硬件融合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苹果自身也面临着创新瓶颈和来自新范式玩家的强烈冲击。
在全球科技巨头都在为大模型疯狂押注的时代,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却因合规与数据本地化等要求,在中国市场的落地被延迟了,导致其在软件、生态的未来叙事上,第一次处于被动的追赶位置。
而谷歌在8月发布新款Pixel 10手机,在AI领域因为Nano Banana高性能处理图片的能力,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行业竞争已经达到深水区,苹果虽然是旧时代的王,但已经不是那个创新的代表,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你当一个学生对标行业第一,消费者是认可的,认为你有追求有潜力,但在行业成熟期,竞争已到深水区,小米已经成长为与苹果同一量级的品牌,这个时候的对标,其实是拉低了消费者的期待值。
今天的消费者,看重的不再是你学的像不像,而是有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能够让消费者以拥有这款产品,有一种代表科技创新时代前沿的满足感与自信心。
手机不是汽车,汽车产品,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保时捷,当然可以买一个在外观上与豪车品牌很像,但是在动力上又不虚的汽车产品来迎合消费者需求。但手机价格不贵,算上补贴,现在iPhone17系列的基础版已经到了5400元的价格,这个价格大家都买的起,如果要买一个价格接近的对标版的iPhone17,为啥不直接买原创呢。
另外,尽管小米17系列发布会也重点宣传了背屏创新等设计亮点,但却遭遇了“华而不实”的评价,这背后也与小米手机近年来的质量争议有关,从续航衰减到接口松动,诸多细节问题的频发,让部分用户转向更注重品控的竞品。
总的来看,小米在港股市场已是绝对的科技龙头,如今还在大张旗鼓的讲述“对标”的逻辑,无疑给予投资者只有一种甘居人后的感受。
放在消费者层面来看,小米现在对他的消费者的追求与理解也已经存在偏差了,就是小米可能还是认为,他的消费者是买不起iPhone但却又想要买一台对标iPhone的产品。其实小米的初代粉丝,不再是那个对参数执念很强,言必“不服跑个分”的莽撞青少年了,很多已经人近中年了,他们的格局更高,眼界更广了,他们更希望听到小米能说一说“我与苹果有什么不同,哪里比苹果的理念更好,在创新上更能代表未来”。
小米依赖“米粉文化”构建的情感连接,曾是其销量增长的重要推手,某种程度上,如今这套狂热营销模式放到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小米未来要打破的恰恰是对标苹果的执念与“追赶者”的品牌认知,而是建立独立的科技领袖与创新者形象,消费者与资本市场对小米的期待,是“定义”与“引领”创新,而不是处处对标头部,这可能是小米穿越下一个市场周期,赢得消费者持续认可与增长,需要打破的心魔与执念。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