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小区活动室里热闹非凡,75岁的张大爷刚下完棋,习惯性地招呼老伙计们:“回家小酌两口,舒坦!”
同伴王叔却明显面带忧色:“张哥,喝酒你可悠着点,前阵子体检,血压又飙高了。”这一番“老友谈酒”,在中老年圈子里再寻常不过。
喝点小酒,仿佛是很多老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但你有没有发现,周围常年坚持喝白酒的人,年纪大了,身体出现的毛病似乎更多?

杜德医生,门诊多年听过无数老人抱怨:“我就喝一两,怎么这几年手脚麻木,记性越来越差?”这个问题,您真的了解吗?也许你会想:“喝点白酒助眠、活血,真有那么大危害?”
医生在研究了6000余名中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后才惊觉,那些长期饮酒、尤其每天持续喝白酒的人,到75岁后,有三种健康变化特别明显,很多人其实早已中招。
喝点白酒真的没问题?医生这样看
不少老年朋友觉得,适量饮酒无伤大雅,甚至能“通络活血”。但临床和权威研究却指出,长期饮酒,无论量多量少,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短暂“放松”带来的好处。

白酒中的乙醇进入人体,最先损伤的不是肝脏,就是心脑血管。中华医学会的统计显示,70岁以上长期饮酒者,高血压发病率比不饮酒人群高出28.4%。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营养指南》也点明:每日饮酒超20克(约1两白酒),肥胖、血糖异常、认知下降等风险大大增加。
酒精对神经系统同样伤害明显。哈佛大学2018年回顾性研究表明,持续饮酒10年以上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提升32.1%。这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老糊涂”、“反应慢”不无关系。
血压波动明显增多
北京协和医院对1200名社区老人追踪调查发现,那些每日喝白酒的人,75岁后血压异常高或波动频繁的概率高出同龄人17.5%。有患者原以为只是“老年高血压”,其实与长期饮酒密切相关。

末梢神经损伤易发,感知变迟钝
乙醇损害神经鞘,“手脚麻、走路不稳、感觉迟缓”成为不少老酒客的烦恼。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报告,老年饮酒者末梢神经炎发病率高出常人2倍以上。
最初表现只是“手指刺麻”,发展下去会影响日常自理。
肝肾负担加重,慢性疾病缠身
长期饮酒可诱发脂肪肝、肝功能减退,甚至加速肾小球硬化。一项针对中国老年居民的研究显示,常年饮酒老人脂肪肝发病率高达41.3%,而同龄不饮酒者仅22%。
很多老人觉察不到早期损害,直到经年累月出现“食欲下降、皮肤发黄”才后知后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部分人的酒量虽小,但代谢能力个体差异大,即便每日一小杯,久而久之也会埋下隐患,尤其家族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
医生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调整饮酒习惯:
逐步减少饮酒频率和总量。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控制在半两以下。如感觉难以戒除,可用无酒精饮品替代,或每次就餐时搭配大量蔬菜,帮助分解酒精,降低伤害。

关注体检指标变化。每年定期监测血压、肝肾功能、神经感觉,出现“反应慢”“手脚麻”等表现要及时告医。不要以为只是“年纪大了”,警惕慢性损伤的信号。
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良好生活习惯可部分缓解酒精带来的风 险,对老人而言尤其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1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指南(老年卷)》
《哈佛大学健康通讯:酒精与老年认知功能》,2018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社区人群慢病追踪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